5月17日,以“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電信日剛剛過去,而一波虛擬運營商的到來似乎有些喧賓奪主。
5月以來,迪信通、蘇寧互聯、分享通信紛紛發布業務品牌和宣布170號碼預售。5月4日,話機世界宣布開始發售170號段,這也是國內首個正式放號的虛擬運營商。阿里通信也宣布170號段首批限量公測,在北京、浙江、廣東三地發放300個號碼。
截止目前,19家虛擬運營商過半數已推出業務品牌并具備放號能力,這也意味著虛擬運營商的市場考驗期即將到來。對于消費者而言,一個強調“私人定制”的“170時代”正快步到來。
半數以上消費者沒聽過“虛擬運營商”
虛擬運營商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講還是個新鮮的事物。
所謂虛擬運營商,是指與電信運營商在某項業務或者某幾項業務上形成合作關系的合作伙伴,它以自己的品牌面向終端用戶提供服務,擁有自己的計費系統、客服號、營銷和管理體系。“170”號段作為虛擬運營商的專屬號段(其中“1700”為電信,“1705”為移動,“1709”為聯通),獲牌企業將可以租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絡為用戶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務。
2014年4月15日,艾媒咨詢發布了《2014中國虛擬運營商客戶關注度研究報告》。報告顯示:62.9%的用戶沒聽說過虛擬運營商,28.5%的用戶認為虛擬運營商的資費會更加優惠。由于受到攜號轉網的限制,75.7%的用戶不會辦理虛擬運營業務。此外,網絡覆蓋情況也成為主要考慮的原因。
當下,我國虛擬運營商正處于起步階段,對于這個新新事物,用戶還是不太感冒,而且對于資費也更為敏感。
早在2012年6月28日,工信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民營資本進入的八大領域。
2013年1月8日,工信部出臺《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后,業內普遍認為,虛擬運營商設立已成必然,因為該文件規定,“基礎電信商應保障在試點期間至少與2家以上轉售企業合作”;但其中也明確轉售業務商比照增值電信業務管理,且不能自建網絡、無號碼資源,地位將類似于SP企業,這說明要依賴三大運營商才能生存。
國家工信部于2013年12月26日下午發放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首批獲得牌照的企業確定為11家,這標志著民營資本正式進入電信領域。2014年1月29日下午,工信部正式發放第二批共8家虛擬運營牌照。
今年3月31日,就在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成立之際,首個虛擬運營商170普通用戶手機卡撥打成功。隨著首個170電話的撥打成功、客服號碼的公布,以及三家基礎運營商轉售號碼的相繼亮相,意味著一貫只顯示三大運營商標識的界面將被徹底改變,隨之也將出現諸如阿里通信、蘇寧通信等新的標識。種種動作表明,虛擬運營業務已正式進入啟動階段。
手持170號段的各個虛擬運營商有很多來自互聯網企業,涉及了互聯網、手機與家電連鎖、網絡游戲、健康等不同行業。也將互聯網思維根植到電信行業,首先革掉了固定套餐和剩余流量月底清零的命,更有剩余套餐轉贈的新奇舉措,一場電信業“大遷移”即將到來。
虛擬運營商有啥用?
簡單來說,消費者可以從虛擬運營商處得到更加多樣的服務,同時也有望獲得更多“免費”的服務。
為了競爭,虛擬運營商完全可能推出免費產品,然后通過其他服務盈利,就如同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上的玩法一樣。和傳統運營商不同,虛擬運營商沒有了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困擾,在接地氣方面無疑更具活力。
以阿里巴巴為例,成為虛擬運營商后,阿里可以讓使用其手機號段的用戶玩“來往”、上淘寶天貓時,流量完全免費。除了阿里通信官方門戶外,消費者可在淘寶和天貓的平臺上享受在線選號入網、充值繳費、阿里合約計劃等一站式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虛擬運營商將能夠督促基礎電信運營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擴大行業規模,并向細分的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用信息消費拉動內需增長。
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虛擬運營商能夠降低其獲取用戶的成本;而對于手機制造商,也可以通過虛擬運營商來獲得新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模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虛擬運營商的加入將讓消費者的選擇面擴大,如果覺得某個電信運營商的資費比較貴,那么就可以選擇價格較為便宜的虛擬運營商。
資費價格戰開啟
4月10日,新晉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推出了基于170號段的SIM卡—“免卡”,以免費為噱頭正式點燃了虛擬運營商的資費戰火。根據蝸牛移動公布的信息,其“免卡”含半年內全國移動語音免費,半年內贈送全國流量3G,兩年內流量不清零,無套餐,無月租,首批售價為399元。
首批獲得牌照的話機世界為用戶提供了9檔套餐,同時采用了“存多少送多少”的資費策略,實際上話費優惠幅度達50%。同時170號卡用戶手機無限時長進行免費保修。
據悉,京東通信、天音通信等數家虛擬運營商,其基礎套餐價格從零月租到208元不等,不少套餐幾十元就能擁有500MB的上網流量。整體上,虛擬運營商的資費大多低于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基礎運營商。
面對虛擬運營商的迅猛勢頭,5月14日,中國移動正式宣布,6月1日起將面向全國客戶推出4G新資費,流量單價最高降幅達五成;同時,所有套餐外流量資費都將一致,統一下調為0.29元/MB。
此外,中國聯通也借助即將到來的5月17日電信日推出了組合套餐,對資費套餐進行八折銷售。這是中國聯通首次推出自由組合套餐,這種套餐由不同檔位的流量包、語音包、短信包和增值業務包組合,用戶可以自由組合套餐。另外,套餐中只有流量包為必選包,其他皆為可選包,而最低的流量包為8元100M。
中國電信在2014年5月1日到6月30日期間,針對樂享3G新老用戶開啟的“套餐加1元,流量翻1倍”,用戶只要在原有套餐基礎上加1元錢,就可享受套餐內流量翻1倍的實惠。顯然這次三大運營商都是有備而來,運營商有意減少營銷成本以支持套餐降價。
與以往不同的是,參與這次價格角逐的不僅僅只有傳統的三大運營商,不少虛擬運營商早已加入其中。例如即將上線的京東通信,主打無套餐、無合約,而且流量不會每月清零,還可以轉贈。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虛擬運營商鯰魚效應初顯。此前,不少虛擬運營商已經宣布要進行套餐流量月底不清零,甚至打出免費牌。資深電信分析師曾韜認為,中國移動降價更多是為了吸引自己的2G和3G用戶遷移到4G來,降低4G套餐資費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增加用戶。
#p#副標題#e#
“流量不清零”只是個噱頭?
從今年4月起,陸續有虛擬運營商發布商用品牌和資費套餐,像“流量不清零”、“無限通話”這種國內消費者呼吁多年的優惠資費,終于成為現實。同時,這種套餐策略無疑也將對傳統的運營商套餐體系和資費政策產生沖擊。
其實虛擬運營商高喊“流量余量不清零”一點也不意外,畢竟虛擬運營商是“按量”買網絡資源,用戶用多少我買多少,不像運營商得看菜吃飯,規劃建設了多少資源最多只能賣多少資源,要是累積到一定程度突然大規模爆發使用可是很影響用戶體驗的。但這個問題多多少少也會對流量的批發價格產生影響,同一個地區、時段,不同的流量使用規模可能會形成差級批發價格,運營商很可能對虛擬運營商超出網絡承載的流量部分收取高額費用。因此余量不清零的代價就是,必須不斷引導客戶盡快使用流量,并且對“屯流量”的行為形成識別預警機制。
不過有分析認為,前期宣揚的“流量不清零”策略短期內難以實現。據說是因為中國電信的IT支撐系統接口尚未建好,虛擬運營商只能租借中國電信的計費系統。根據官方答復,即便中國電信的IT支撐系統接口建好,其“流量不清零”也無法實現。因為中國電信目前給虛擬運營商的分銷折扣比較大——4-4.5折,但不允許進行套餐拆包。
此前與中國聯通簽署虛擬轉售業務的蝸牛移動同樣不盡如人意。以“零月租、無套餐、流量兩年不清零”為賣點的“999免卡”其實并不優惠。一位預訂者在官方論壇上說,“以本人用的手機卡為例:89元套餐包含360分鐘全國免費通話,120M全國流量……當免卡半年免費結束后按照8元60分鐘、3元10M的計費,如果我要用360分鐘的話就是48元,120M流量就是36元,總共就是84元,然而我入網電信套餐的時候是預存話費,每月又有話費返還40%,也就是每月89元實際只付53.4元,遠低于免卡的資費。”
蝸牛“免卡”一經推出便受熱捧,盡管推出了預購模式,不過也遭到消費者的質疑。北京的毛先生4月11日購買了蝸牛的免卡,官網說需要三個工作日內按照所預留的收貨地址予以發貨。可實際情是,被告知6月份才開始發貨。這一舉動著實也讓很多預定此卡的消費者感到不滿,在蝸牛官網論壇已經有很多人吐槽。顯然,這與已成為首個加入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擬成立民間自律委員會的初衷有悖。
虛擬運營商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像蝸牛此舉也并非開拓電信業務增長點,而是希望網羅外圍用戶促進自身核心業務增長。
虛擬運營商要避免“野蠻生長”
虛擬運營商1999年在歐洲興起,但真正打破電信市場壟斷的案例鳳毛麟角,核心原因是基礎運營商與虛擬運營商簽訂租用通訊設備協議前,都規定了虛擬業務的發展目標和方案,虛擬運營商只是通信市場的補充,很難撬動“三分天下”的格局。
業內人士透露,虛擬運營商從基礎運營商得到的資費批發價仍有利潤空間。如,短信業務批發價約7分錢/條,流量批發價約120元/GB,為基礎運營商零售價的六至七折。但若基礎運營商壓價競爭,虛擬運營商就難有價格優勢。
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副教授蘇鋼認為,平臺服務將成為基礎運營商的發展方向,在互聯網思維下,美國的基礎運營商已推出企業付費、消費者免費使用流量的“反向收費”模式。目前,國內的淘寶也開始嘗試與移動、聯通合作,推出手機上淘寶流量免費計劃,企業替消費者付流量費。只要做好平臺服務,虛擬運營商的業務越多,基礎運營商的收益就越大,雙方才能持續共贏發展。
蘇鋼說:“虛擬運營商本質上是一種移動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營銷手段,他們與基礎運營商合作大于競爭。”
另有分析指出,從目前來看,虛擬運營商當初的豪言壯志并未兌現,但其影響力則遠不止當下抱怨、退費這么簡單。這個剛剛起步的新興市場,本應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就怕先行者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大家對轉售行業前景產生懷疑,這將極大的阻礙后來者的發展。而對于剛剛與中國移動簽署協議的17家民營企業來說又成為一個需要面臨的新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是將用戶拱手送回到基礎運營商的懷抱。
種種跡象來看,虛擬運營商要想在一片荊棘中殺出一條血路還是相當不易的。如果說現在對虛擬運營商的生死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虛擬運營商長期演進的過程中,一片廝殺后必定有些企業無奈退出,有些企業遭遇收購,又或者以其它方式結束自己的虛擬運營之夢,整個行業定將重新洗牌。
對于擁有互聯網基因的虛擬運營商來講,無論前景如何,誰也沒發蓋棺定論,消費者似乎更愿意關心他們能夠帶來多少實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