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智能電視興起后,互聯網資源逐漸取代了原來廣電網的作用。加上各類盒子和第三方視頻應用的成長,傳統電視的收看方式幾乎被擠到墻角。廣電總局的影響力在這些不經意間也被削弱。但終究是落在了廣義“電視”的范疇里,盒子的擴張猶如在太歲頭上動土,廣電總局對野蠻生長的盒子和內容的打壓抑制可以一直回溯到2011年。
總局與電視盒子間的“纏斗”
不料,近兩年電視盒子的發展勢頭不減反增,不僅小米、阿里和樂視等相繼推出新盒子,不少二三線品牌還鉆了181號文件的空子(即和七大牌照商之一合作的基礎上,另外在終端設備上集成了各種第三方內容以及聚合類應用),過去總局定下的監管條例似乎成了一紙空文。
對于個中隱情,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過去廣電立了很嚴格的監管規定,但其沒有執法權,這些文件也基本上是個擺設,所以幾年過去了都沒有達到規范的預期。
不過這并不表示廣電總局就無可奈何。今年9月,廣電總局聯合公安部等四部委發布了“史上最嚴的非法互聯網電視終端查處文件”,史稱229號文件。
與過往的文件不同,229號文件在四部委的鼎力支持下,不再是作為“空殼”的行業標準——“不遵守就是違法”。所有牌照商、盒子廠商以及內容提供商都必須嚴格遵守服從規范。
當前的電視盒子市場,阿里YunOS和安卓系統占據了(盒子)市場的絕大部分,另外還有一小部分盒子采用的是古老的Linux系統�,F在看來,搭載了阿里YunOS系統的盒子所受影響最大。
廣電總局重拳出擊,電視盒子何去何從?
11月份,以天貓魔盒為代表,一系列搭載YunOS的盒子廠商在雙十一后強制對旗下產品進行了停服升級,主要是屏蔽了違反廣電總局相關規定的全部內容和第三方應用,天貓魔盒作為了本次整頓最大受害者之一,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現有用戶的抱怨。而其他品牌的各種電視盒子,同樣遭受了大面積的功能“閹割”。
到底是什么踩到了黃線?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在OTT盒子行業,牌照方的內容是由廣電總局審核的,基本不會出現違規現象;但是第三方軟件處于托管狀態,其違規與否或者是有無版權問題都需要牌照商來監管。所以對盒子廠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要和牌照商合作,二不能預裝違規的第三方軟件。
根據最新的文件,所有品牌的盒子都需要接受牌照商的審核,具體來說有三點:
第一,出廠不能預裝不規范的軟件;
第二,違法的軟件裝不上去(消費者也不可隨意通過USB接口安裝軟件);
第三,沒有下載違法軟件的通道(包括瀏覽器)。
這份文件可以說是嚴防死守,阿里YunOS卻打了個擦邊球,按照業內人士分分析:此次廣電總局查到觸碰政策底線(含有81個非法應用)的品牌,以阿里YunOS+華數牌照為主。所以,華數+阿里YunOS陣營是這次整頓事件的重災區。
據了解,阿里為推廣市場,不惜向設備商提供高額補貼。利誘之下,搭載YunOS以及天貓魔盒在市場占到了很高的比例,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二者的份額高達70%(如若屬實,這70%都在整改之列)。
中小廠商逐漸淘汰出局
深圳一家搭載YunOS系統的中型機頂盒廠商,也屬此次整頓之內,其系統內該屏蔽的軟件都已屏蔽。產品銷量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之前每月幾萬的出貨量,這半個月則直接工廠停產,出貨量為0。好在廠商自身營銷本領過硬,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使得出貨量逐漸恢復。
不過對于多數小品牌來說就影響過大,因為華數這次整頓,小品牌想拿到其他的牌照商授權就更難了,因為其他六家牌照商的門檻比華數更高,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會持續上漲,而二三線的廠商就會被擠壓。
再者,除了華數,其他幾家牌照商同樣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實際上,如果所有的電視盒子廠商都能按照廣電總局之前定下的規范來做生意的話,也就不會發生這次整頓事件。特別是阿里云YunOS系統,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如果監管跟不上,肯定容易出問題。也有人認為阿里云YunOS在此次整頓之中首當其沖,是由于其對盒子應用市場的過度放縱,基本上任何應用都可以下載安裝,完全不受約束,這種罔顧法律的打法,也是其迅速占領市場的原因之一。所以當YusOS被整頓時,有的廠商銷量甚至還有所上升。
不過,所有的廠商心里都明白,此次整頓雖然表面上是針對YunOS系統的電視盒子,但是按照廣電總局的政策,基于安卓系統的盒子同樣離不開審核�?梢韵胂�,未來所有品牌都會有一套嚴格的內容審查機制。
用戶抱怨,廠商很淡定
閹割了違規第三方軟件后,盒子的體驗下來了,還能留住用戶嗎?
在天貓魔盒屏蔽違規第三方視頻軟件之后,很多消費者都在抱怨買來的盒子淪為擺設。不少網友紛紛提醒購買互聯網盒子需謹慎,可見大多數用戶對屏蔽軟件的做法都表示不滿。
內容縮水、部分消費者體驗變差這是事實,但上述幾位從業者都對盒子的市場前景保持樂觀態度:
受影響的主要是以這些違規第三方內容為賣點的廠商。對那些按照廣電總局要求做產品的品牌來說,不會受到影響。
七大牌照商推出的正版自帶的內容都可正常使用,這足以滿足觀眾的需求,而且未來還會陸續有第三方應用獲得認證。
盒子不是電視廠商的主戰場,但它比電視更靈活,智能電視的價格動輒數千,難以成為快消品;而200元的盒子幾乎可以一年換一個,這種更新換代的頻率是電視無法比擬的。
由此看來,雖然電視盒子的功能大幅削減已是事實,但某些盒子“變磚”、“狗帶”的言論確實是夸大其詞。
未來,電視盒子的內容要收費了
廣電總局三令五申規范網絡機頂盒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保護版權,除了點名的81個非法違規應用之外,其實剩下的就是所謂的“白名單”了(如優酷、愛奇藝等)。如果沒有這批應用,那盒子的生路才是真的被掐斷了。
天下免費的午餐,當網絡視頻付費收看逐漸成為主流時,未來用戶通過電視盒子看付費視頻也是一脈相承的。在眾多廠商看來,這是必然趨勢。
這些獲得版權認證的內容提供商沒有哪家不是虧損的,它們的內容都是花錢買來的,所以內容收費會是必然結果。業內人士表示:牌照商做監管,內容提供商提供內容,盒子廠商內容分發渠道,這是電視盒子正常的商業模式,預計在明年會收費會成為常態。
至于如何收費就是另一回事了。看到這里,相信廣大消費者們的內心大概是崩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