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首批網絡游戲市場隨機抽查結果,隨機抽查的200家網絡游戲運營單位中,北京暢游時代數碼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新游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等36家網絡游戲運營單位抽查不合格,將被依法查處。
近年來,我國網絡游戲產值連續9年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但同時也存在部分游戲產品價值導向錯誤、質量不高、同質化嚴重,甚至含有法律法規禁止內容等問題。
根據GPC IDC and CNG統計,2016年1至6月,中國游戲用戶達到4.89億,同比增長6.7%。其中,中國移動用戶數量達到4.05億人,同比增長10.7%。上半年,中國游戲(包括客戶端游戲、網頁游戲、社交游戲、移動游戲、單機游戲、電視游戲等)市場實際收入達到787.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1%。其中,中國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37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9.1%。上市游戲企業163家,A股上市游戲企業占81%,港股上市游戲企業占10.4%,每股上市游戲企業占8.6%。
看樣子不錯的營銷數據,其實2016年的游戲市場遠不止如此。業內分析人士對2016年的游戲市場表示并不樂觀,今年全是自充和賣公司的。
深圳一家CP的高層描述:“今年是大紅海,下三濫和精品大作同時井噴……垃圾游戲、刷榜、互相黑服務器、通過政府關系折騰工商、文化執法上門干擾日常運營。一邊刷榜一邊PR吹資本泡沫。”
業內一位業內知名游戲公司的投資總監如此概括2016年的游戲市場:游戲資本化、資本游戲化。
游戲資本化:現在游戲收入,產品創意雷同、IP雷同、美術水平相似,能否勝出,取決于資本實力;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游戲資本化運作,是為資本市場股價服務的;對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游戲資本運作,是為了上市圈錢服務的。從2014-2016三年,游戲公司越來越多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工具或者敲門磚,幫助創始人實現財務自由,而游戲是否能再鑄就經典,就很難說了。
資本游戲化:VC\PE看游戲領域,都像游戲策劃一樣,拼大R。踩低捧高,只看流水,不看產品。當然也很多資本看不懂產品。所以出現被游戲公司刷流水,然后業績對賭完不成的情況。
資本市場本身也是2:8理論。80%的人民幣VC基金,投資額相當于20%的游戲行業資本投入;而20%的游戲領域垂直產業基金,投資了市場80%的游戲團隊。就和游戲中80%屌絲陪著20%大R陪跑差不多。純財務投資的VC在游戲領域的建樹屈指可數。除了IDG投的《刀塔傳奇》,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投資項目。
最近常說的影游聯動,其實也是一場資本的游戲。本質上和迪斯尼幾十年來,拍電影買周邊的思路沒有區別,都是內容的衍生產業。只是喜愛你在包裝了一個概念,繼續在股市上拉高股價用的。
游戲封號 消費者維權難
對比游戲廠家的各種不同處境來說,對于消費者關注更多的則是游戲體驗和享受。不過近些年,消費者在游戲過程中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
根據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統計,2014年全年收到消費者投訴游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共有4988例,2015年相比略有下降,有關游戲類投訴4392例。今年從1月至今,收到游戲類相關投訴4539例。
其中,最令消費者感到頭疼和無奈的就是被封號,此外,在游戲中充值遇到的問題也在上升。
陜西的游戲玩家邊先生玩英雄聯盟游戲已有了四五年,多多少少也花費了6000到8000元左右,卞先生平時就在陜西寶雞西安登陸,11月10日下午發現賬號被盜取,服務器的登錄地點顯示在江蘇徐州,隨即邊先生的游戲賬戶就被騰訊系統封號三年。邊先生很無奈,這并不是自己操作,騰訊憑什么要封號。
很多游戲玩家其實經常飽受封號之苦,像類似邊先生這樣的玩家并不在少數。而因這款《英雄聯盟》游戲封號而維權的玩家就有上千人。
類似的情況還有騰訊旗下的《穿越火線》、《地下城勇士》,此外還有網易的《魔獸世界》、《夢幻西游》等熱門游戲。
其實早在2010年的時候,當時騰訊旗下的DNF游戲就爆發出“封號門”事件。
盡管律師給消費者的解釋是從《合同法》還是《消法》來講,玩家和騰訊公司之間形成一種合同關系,任何一方均無權“懲罰”對方。“如果確實出現玩家違約,運營商應當提前盡到告知義務,通知玩家可能存在的違約風險,否則將損害玩家知情權。”
如果玩家的確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可通過發送律師函方式要求運營商解封賬號。一旦確定屬于誤封,玩家還可主張運營商賠償封停期間造成的損失。
往往玩家遭遇的都是“店大欺客”的情況,最終也是只能忍氣吞聲的。
虛擬財產的保護
網絡游戲的盛行,針對網絡游戲出現的糾紛時有發生,特別是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成為糾紛的焦點之一。而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針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加快進行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以保護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游戲業的健康發展,已成為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并沒有對玩家的虛擬財產的數據資料的相關權益作出規定,玩家對指代其虛擬財產的數據的權利也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九項消費者權利中的任何一項。已經頒布和實施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中,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也是一片空白。
權利需要法律來保護,虛擬產權作為新生的權利更需要法律的保護。在國外立法和司法上承認網絡虛擬財產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網絡游戲發達的韓國,在立法和司法上均明確承認虛擬財產的價值,規定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獨立與運營商而具有財產價值。運營商只是為游戲玩家的這些私有財產提供一個存放的場所,無權對其肆意刪改。我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均已出臺了相關法律,并且已經出現了侵犯虛擬財產刑事判決的先例。尤其是臺灣地區有關部門作出規定,確定虛擬財產屬于存在于服務器的“電磁紀錄”,在詐騙罪及盜竊罪中均可看作動產,被視為私人財產的一部分。
在這種背景下,關于虛擬財產保護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立法也可以從法律的角度給予虛擬財產一個合法的名義。在我國曾經有五家互聯網企業(網易、盛大、九城、金山、騰訊)聯合發表《關于聯合打擊網絡盜竊、維護游戲產業健康發展的聲明》,強烈要求加快立法保護虛擬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