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眼中,理想中的社交電商什么樣子?
有觀點說是買家和賣家可以直接進行自由互動交流,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皆可以隨時溝通,在自己的購物APP上即可產生社交。
而現實的情況是,往往是通過店鋪的分享才能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產生社交,這不是真正的社交。
除此之外,社交電商平臺需要考慮的還有:用戶在什么情況下需要社交?社交電商解決了什么實際問題?用戶為什么購物完成后還愿意來社交?這些都是社交電商平臺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社交電商的“社交”在哪里
很多消費者都用到過拼多多這款APP購物,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商戶通過微信、平臺開團,向自己的朋友家人發出拼團邀請,當達到規定人數數量時,拼團成功,所有拼團成員即可享受到低價的產品。
事實上,主打社交電商的拼多多自2015年上線以來一直飽受外界輿論的爭議,特別是對于在拼多多購買低價低質水果的消費者來說,常常會懷疑“拼多多是不是個騙子”?
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社交電商沒有一套信用評級體系,不存在差評的問題,但是這個差評在人們心中直接給予了拼團的發起者和平臺,如果一次信用崩塌,帶來的將是難以彌補的傷害。
比如說,一個拼團發起人,為了完成拼團,可能會對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做不負責任的描述和渲染,與消費者真實的體驗有所差距。最后只能導致消費者對平臺的厭惡和拋棄。
不僅僅是買到“爛水果”,很多消費者在拼多多上也經歷1元、1毛錢拼團某件產品,之后等待平臺開獎,可中獎率一直沒有公布過,消費者覺得個人信息這樣被透支了,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成立初期的拼多多似乎并沒有時間去想更多的讓消費者怎么理解社交電商所帶來的社交意義。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講,在拼多多上面快速拼到優質的需要的產品才重要。
有消費者會提出質疑,如果要買一個東西為何需要去跟其他人社交?這是不是在增加購物的成本?要做的其實就是挑選商品,查看評論,僅此而已。通過社交能夠達到相同效果并且還讓所做的決策更高效嗎?
有觀點指出,商業追求效率,買賣雙方都希望能盡快完成這筆生意,除非這種生意頻次很高。相信很多消費者選擇社交時還是會用到微信、QQ、陌陌等社交軟件。
而在社交電商平臺上,只是有和賣家對話的需求,但并不想加這個好友,不希望看到他的動態,也不希望他看到自己的朋友圈。
在一些行業人士眼里,社交電商,其實存在很多矛盾。首先,社交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在電商平臺中,往往是人與系統在發生關系,因為人工成本太貴了。第二,社交是一個不講究“效率”的活動,越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對話可能越無聊。兩個人出去逛街,也許啥都沒買就回來了,其實經歷的是這個過程,而電商要的是結果,過程應該越短越好。
社交電商里“熟人經濟”可靠么
大多數消費者會想到,熟人關系與電商談的最多的就是微商。
眾所周知,朋友圈是熟人的封閉圈子,在這些關系鏈中普通商品是很難構成傳播的,比如你一個朋友今天買了一雙鞋發朋友圈你覺得不錯你也買了,但是明天他買了一件衣服你覺得不好看就不跟著買,后天他再買一條褲子你也覺得不好看,也不跟著買了。也就是說朋友圈的這種熟人關系能夠為普通品牌帶來的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一個新興品牌是無法通過這樣封閉的朋友圈進行海量傳播的,必須是通過開放平臺才可以,能夠進行海量傳播的電商案列都是類似集贊換物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并不是用戶處于對某品牌的忠誠,而是非理性的貪婪,不可持續。
從字面理解“熟人經濟”就是熟人生意。社交電商的熟人生意更為復雜,行業內將這種熟人經濟的關系鏈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為深層關系:親人、同學、基友、閨蜜、同事等;第二層為中層關系:交情不深的普通朋友;第三層為淺層關系:未曾謀面的陌生人。
關于熟人社交電商,騰訊當年被炒得比較火的就是QQ空間和拍拍的天作之合,現在又輪到了微信,但是騰訊最終也沒將QQ空間和拍拍綁在一起,因為騰訊也看的很清楚,熟人社交電商是強關系弱影響力,社交電商要成功需要的是弱關系強影響力。
也有分析認為,熟人經濟并不是一種不存在的形式,而是有可能成為一種穩定的商業模式。買東西不管在哪買,總歸要付錢的,只是在熟人的關系倫理中,大家臆想的概念是更便宜,更實在,更可靠。熟人經濟的優勢在于:復購率高、口碑傳播快、用戶信賴度高。
同時它的劣勢也較為明顯:難以形成規模化(除非代理)、以信任做支撐的交易風險大。
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一份《2016年社交電商市場報告》中顯示,好友推薦是影響社交電商用戶購買最主要的因素,占比62.3%。
基于信任基礎上,價格優勢也同樣重要,58.2%的用戶認為這價格實惠是影響他們在社交電商購買的主要因素。另外,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也尤為重要,占比54.8%。
社交電商的未來在哪里
社交的電商與傳統交易型電商最本質上的區別在于購物流程的顛覆,不管是基于興趣還是基于社交關系而聚合起來的電商社群,是首先刺激消費需求最后導致購物行為的發生,而傳統模式下,用戶是先有需求后才購買。
對于社交電商下消費者來講,起初的消費欲望并沒有很強烈,而是在朋友或KOL(關鍵意見領袖(KeyOpinionLeader,KOL))的引導下和推廣后,才產生明確的消費需求。在碎片化的移動網絡時代,這種模式能提供更高的轉化率。而且在這種模式之下,能非常快地把各種各樣的相似化的需求,通過社交媒體聚集起來,再把這些需求捆綁反饋給上游的生產商、產地、供應商等等,節約供應的成本。
業內人士分析,社交電商不能只是建立在強關系的朋友和親人上,因為在強關系背景下發生的購物行為,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道德綁架。社交電商想要拓展邊界,一定是建立在以陌生人為主的弱關系上。
而線上購物未來將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效率型購物,一個是體驗型購物。而未來體驗型購物將是社會的主流,“購物不完全是目的型的,很多時候,你就是想約上三兩好友,去各大商場和超市里逛逛。購物是社交、是娛樂、是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電商跟微商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交電商用戶之間不是顧客的關系,也不是粉絲的關系,而是朋友的關系。社交電商最大的價值,用好的購物體驗和產品背書,通過互動和交流增加信任,然后建立長期穩健的關系。也就是說,社交電商最大的資產就是經營者的誠信。
無論對于拼多多來講,或者是其他社交電商平臺,眼下依然要滿足消費者的各種疑問,如何引導消費者不是為了購物而社交,而是有了社交從而產生了購物。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家社交電商平臺。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社交平臺方應該不是一個典型的零售公司,而要更像是一個娛樂公司,開發各種娛樂互動的購物游戲,不斷聚合粘合消費者,不要一心想著賣貨,要想怎么讓顧客們產生感情聯系。另外在選品的考慮上,盡量滿足大家的個性化需求,挖掘新奇有趣的產品。因為社交電商里“社交”才是最核心的價值,只有完成了社交、娛樂、體驗之后,產生的購物行為才是最美好的社交電商。
不管怎樣,未來的社交電商肯定不會止步于此,因為它產生的邏輯就不是為僅僅為滿足購物需求這個單一維度的訴求,社交電商的概念會更加豐富,手法更加多元。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社交電商會持續蓬勃發展,引領電子商務又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