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
全域旅游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長上,而是旅游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意義,追求的是旅游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
現在似乎每個人或者說是每個家庭都有一些閑置的資金,除了投資和一些生活必須花銷以外,還會參加一些戶外項目,譬如旅游或者一些戶外運動,然而,說到旅游,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會有很多旅游項目或者旅游景區,然而人們面對這些旅游景區卻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每年的旅游,人們都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來抉擇,或者為了去哪而犯愁——這似乎是如今中國旅游業的一個怪象。
“這是典型的旅游過剩和緊缺的相互矛盾,過剩的僅僅是那些所謂的景區,或者說是帶著景區的噱頭的景區,而緊缺的就是那些能夠真正的給旅游者帶來直觀上的感觸或者說是能夠讓大眾旅游者體會到,記得起的景區是相對來說緊缺的。”景域集團副總裁、首席戰略官李丹在2017亞洲旅游產業年會上點出了旅游行業的痛點:“景區開門營業的第一天可能就是準備歇業的第一天,因為你創造了過剩,但并沒有創造出真正的稀缺。”
筆者發現,現在國內的游客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旅游,去過一個地方之后就不想去第二次。“沒去過會想入非非,去過之后就會反思當初為什么會想入非非”這是中國游客的普遍觀點。
在這近幾年來,似乎旅游行業的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旅游服務業的思路似乎得到了一些轉變,隨著傳統旅游的相對冷淡,一些業內人士也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全域旅游的概念下,將傳統景區旅游逐漸升級為以旅游目的地為中心的,全方面發散性旅游、旅游綜合開發,并且以此為鍥機,結合當地的人文特色以及游客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從本本上解決游客的需求,從而達到留住客源稀缺的根本問題。讓旅游地也能夠產生回頭客。
而在旅游行業當中,投資者的這一轉變這從過去一年的旅游投資趨勢當中可見一斑。國家旅游局發布的《2016中國旅游投資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旅游業實際完成投資12997億元,其中大型綜合類項目比重最大,實際完成投資4440億元,占總投資的34.2%,同比增長24.1%。大型旅游綜合體項目由于整合了休閑、度假、娛樂、餐飲、購物、住宿等多種功能,已成為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報告指出,區別于早期的傳統旅游行業的那種遍地開花散點是旅游服務模式,未來旅游行業當中,旅游資本的投入將會更多的致力于旅游項目的質量與深度。這里主要包括旅游要素提升項目,目的地的產品和休閑度假。各類特色小鎮及旅游綜合體將成為資本聚集的重要載體。
旅游行業的項目該如何調整
大眾的旅游需求已經從傳統觀光變為度假、深度體驗甚至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什么樣的文旅綜合體類產品才能吸引更多客源、獲得更高的重游率是擺在投資方、運營方及政府面前的關鍵問題。
“日本的熊本幾乎沒有什么產品,但是一個熊本熊讓它成為了一個目的地。”李丹表示,全域旅游時代下真正稀缺的是目的地,一個景區不足以營造一個完整的生活方式,需要用目的地的思維去做。
中國旅游集團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文杰在會上表示,很多目的地政府考慮的更多的是要引進一些大投資大項目,但很多大項目并不能真正滿足消費需求,而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偽旅游項目。
以海南為例,近十年引進了大量資金,大部分都砸在旅游業、資產上,掛著旅游資產的名只留下一個單體經營的產業,這種業態很難推動當地的產業發展,更難以滿足消費者豐富多元的需求。相關業內人士認為,當下政府應該更重要的是注重培育當地的產業,要將當地的旅游本身與當地的自然、文化、體育資以及特色產業深度融合的思路,要引導綜合融合投資。
現在每個地方都在積極的開發旅游,但是開發旅游到底是能夠帶動怎樣的群體效應?在這個長期都是朝陽產業,沒有污染的旅游色環保可持續性的旅游產業所在地任然是沒有擺脫貧困這頂帽子呢?業內相關負責人李丹表示:在現有的大環境下,全域旅游、特色小鎮等講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本身,而是當地旅游作為一個杠桿產業或者說是一種經濟紐帶怎么去更好的拉動當地整體經濟的發展,如何將以旅游為契機來引起周邊的群體效應。而這一點是每個地方投資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前不久,旅游業某一旅游地產運營商平臺發布的《2016-2017年中國旅游地產發展報告》顯示,從去年新增的旅游產地降魔所依托的核心資源上來看,項目數量最多的和占用土地面積最多的是主題公園、游艇碼頭、還有就是充滿文藝彩色的古鎮等旅游產地,而這些核心內容分別新增110個項目和6001萬平方米用地,緊隨其后的是“山地旅游地產”,有83個新增項目和4235萬平方米新增用地。
如果想在原有的旅游行業上有所突破,文旅項目必須要做各種業態的融合,而其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在旅游整合過程中需要著重解決,一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二是商業業態,三是住宿設施,四是文化元素的打造,這樣才能做出差異化產品。就旅游綜合體來說,一方面因為現金流的關系,要跟地產有所結合,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把強勢的旅游內容端、旅游IP導入,而不能因為地產規劃得不錯,就隨便拿一個模式到處復制。“大型旅游綜合體開發不宜快速的復制,而應該集中資本和內容端的優勢做重點的開發。”
烏鎮總設計師陳向宏打造的古北水鎮被認為是這種旅游業態的成功代表,其人均消費已達烏鎮的2倍多,2016年凈利潤率達到28.87%。對于這種人造IP,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邵振興表示,過去所謂有人文資源稟賦的地方,不是保護得不好,就是過度開發,目前重新尋找有人文資源稟賦的地方相對比較困難,所以更多的還是人造一個IP項目。
“但是IP的培養是需要周期的,迪士尼在IP及內容上的積累非常之深,做主題樂園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所以做這種項目還是得從產業鏈更上游、跟內容相關的產業入手。”邵振興表示,此外還可以根據場景化消費的趨勢,打造旅游和娛樂結合的新生態。
在全域旅游的大概念下,旅游整合該如何保證回報率呢?
在上述的《2016-2017年中國旅游地產發展報告》我們應該可以看出,旅游提供商所表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沒有形成相對合適的商業旅游服務模式,而在旅游服務的開展方面,其中的盈利模式也不夠清晰;旅游本身相對孤立嗎,沒有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一整套的旅游產業鏈。項目沒有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步驟,缺乏項目的發展后勁;在核心旅游項目發展起來之后未能有效整合資源,投資方與運營方大多停留在單點合作的層面上。
以當地旅游項目為核心的,發展“泛旅游”,地域性全域旅游的前期投資,周期相對來說比較長,而且投資的金額也相對來說比較巨大。對于各方來說,如何規避投資風險,又如何避免“借旅游之名,做地產之實”?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投資只是一環,從前期規劃設計到后期運營管理都非常重要。
旅游項目的前期規劃,之后的投資,運營,都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某一環節出現脫節,那么都會制約旅游的發展與開發進程。供給端領軍企業的核心能力在于基于數據的需求挖掘、規劃、投資、渠道、品牌、運營管理,能夠搭建一個完整閉環。這樣的項目應該構筑全新的“前臺-后臺”整合盈利邏輯,例如臺灣很多景區后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盈利體系,旅游收入僅占總的景區收入的30%到40%,某個水生植物景區,主要盈利點則在為餐廳供給餐飲原料。
同樣以重資產項目的主題公園為例,相對于其他的旅游項目來說,主題公園是一個資本、產業、勞動和創意均為密集型的業態。主題公園在資本投入期、選址可研、市場定位、產品定位、規劃設計、工程建設和運營籌備等環節都需要非常專業的力量來完成第一步的建設期。第二步從建成運營開始的三年是市場培育期,應該更多考慮運營服務品質水平以及渠道。之后則需要進行產品的改造升級、技術革新、二次拓展、品牌提升等等,以持續保持收入穩定增長。
而在現階段的國內外的大環境下,雖然人們對旅游質量和深度不斷提高,眾多投資機構也開始重視和介入運營。“我們做旅游產業的投資是希望將有限的資本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將資本變成推動行業提升的工具,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資本運作。”業內一些研究專家這樣認為,這樣的模式是尋找到優質的旅游目的地,通過資金和在內容層面的布局,把其運營能力嫁接到整個旅游目的地,在目的地得以提升改造之后,再通過資本的工具最大化的退出。讓核心旅游與當地的資源、人文有機的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態圈,從而起到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