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印象里,職業教育發展一直處在停滯落后的狀態。
當年很多70、80一代人初中畢業后,大都選擇了中專技校,一半原因是來自家庭經濟情況以及自身的學習成績,還有一半原因就是畢業之后會分配工作。
1997年是國家大中專畢業生,統招統分的最后一年,被稱為末班車。后來隨著大多家長“重普輕職”的觀念以及大學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初中生選擇了上高中這條途徑。
職業教育在2000年到2005年期間經歷了一個極度萎縮,招生也十分困難。近年來,一些職業教育學校為了招生給老師賄賂等腐敗問題的發生,職業學校花大力氣在招生和獲取財政撥款上而不重視教學質量等亂象頻頻發生。
據了解,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比較復雜,有的屬于學校,有的歸屬教育部門,有的屬于具體的行業系統(中專),有的屬于企業(技校)。國家加大投入后,大量的職業教育開始向教育部門集中,在某種意義上使得職業教育離市場越來越遠了,進一步導致職業教育人數雖然越來越多,但是培養的人才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卻越來越差。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劉玉照教授劉玉照認為:國家投入發展職業教育,而職校學生不想學,最終出現了職業學校和學生聯合起來騙國家補貼的情況。之前出現過,很多職業學校幾乎是不培養學生的,學校把學生招進來,招生基本上就是招工。中西部很多職業學校把學生招進來,實際上組織學生去東部沿海打工,兩三年之后發一個畢業證,學生學籍掛在學校,學校領取國家補貼。
艾媒咨詢早先發布的《2020-2021中國職業發展教育現狀及細分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職業發展教育學生人數超3500萬。
而這3500萬人所接受職業教育的質量如何?目前來看仍需市場的檢驗。
6月7日,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職業教育法自1996年問世及施行25多年來首次大修。
政策的積極影響下,網上再次引發了改變職業教育歧視觀念以及爭取平等的聲音。
有網友的吐槽的觀點十分現實。
“現在的問題是,收入待遇跟不上,你再鼓勵職業教育也沒有。”
“讓50%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畢業生被動地進入所謂的職業高中,這已經造成了社會的整體憂慮和教育腐敗,人為地提早了社會等級的劃分。公平教育,任重道遠!”
“我是3+2,電商專業,出來大專,今年畢業,沒有拿到專升本資格,但現在就有工作了,還不錯,積累2-3年的工作經驗,同時考遠程教育本科,兩年后,同齡的應屆畢業生也剛好這個時間段畢業,我擁有2年工作經驗,遠程教育本科,對比同屆應屆畢業生是有些優勢的。”
大多觀點的集中表現是,通過職業教育獲取跟普通教育平等的權利仍是最重要也最迫切的訴求點。
我國曾在2014年推動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進行職業教育,可是,不少社會輿論認為,轉型職業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降格”,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不積極推進。
6月5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消息,經研究決定,浙江省全面暫停獨立學院與職業院校合并轉設為職業技術大學的工作。 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通知次日,此前已有動作的浙江工商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校相繼宣布停止獨立學院與職校合并轉設。
原因不言而喻,對于學生和家長而言,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并不高,進而擔心學校轉設為職業技術大學后,文憑貶值,被貼上“職業大學畢業生”標簽,影響職業發展。故不接受轉設為職業本科,而要求轉設為普通本科。透過此事,可以看到立法賦予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地位的重要性,只有真正解決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的問題,才能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此次職業教育法的修改,從整體看,草案明確了兩點。一是“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這意味著,將職業教育“升維”,不是空洞的口號和一時的計較,而是長遠的通盤考慮,這有利于提升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二是突出以就業為導向,這抓住了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癥結。
目前,中國高科、聯想、新東方等大批資本紛紛入局,開始跨界布局優質職教資產。受益于國家政策、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和人才市場的剛性需求,職業教育已成為僅次于K12教育的第二大教育細分市場。
當下,伴隨著K12教育市場日趨嚴格的監管形勢下,職業教育能否抓住這個風口,未來仍需要更多的時間不斷去完善行業的供應鏈水準,做到標準化和規模化,才能真正地改變現狀,影響更多的年輕人去擁抱職業教育所帶來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