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小榮(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當今世界,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產出地,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際工作中,高校科技成果的“高產出、低轉化”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急需要在高校和企業之建立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橋梁來促成高校成果的轉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技術轉移主要是指專利技術或技術秘密的推廣、擴散,多用于高校與企業或其他商業主體合作。成果轉化,是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人員使用較多的一個詞,主要指知識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比如知識傳播、技術集成、應用和產品化等。這個詞語多用于高校科技產業系統對外的新聞、出版、交流培訓等。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論是學術論文產出的數量,還是專利數量在全球范圍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那么為什么我國的科研實力還沒達到世界頂尖,主要問題是我國的技術成果轉化率遠遠低于世界上的科技強國造成的。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模式,著力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通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實施產權激勵,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才能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國家對科研人員的政策越來越好,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也越來越多,但高校的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率卻非常低,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很好應用。
一、高校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困境思考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生力軍,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公關的兩大歷史使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四大職能。然而現在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應該加強產學研合作。高校的科學研究經費不能僅僅停留在使用高校財政撥款經費這一層面,高校應該通過產學研合作了解更多的社會需求信息,使得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同時能夠讓高校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使得科研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科研成果更加具有實用價值。隨著國家發展對高校投入逐年增加,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都是在高速增長,但轉化運用率卻很低。
目前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企業急需要新的技術成果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大量的技術成果存在轉移轉化難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并不具備自己保有一支很強的科研團隊實力,因此很難完全通過自身來研發出所需要新技術成果。企業雖然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技術成果,又苦于不知道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來獲得新的技術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高校雖然保有了很多技術成果,但不知道如果轉移轉化。
對高校而言,科研創新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轉化為實際經濟效益,對于科研資源就是巨大的浪費,而單純靠高校教師來進行科研成果轉化難度很大。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在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學校的科學技術的創新管理體制也逐漸建立起來了,學校也形成了管理科研的部門,但科技成果的轉化上卻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轉化率始終難以提升。
以我今年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掛職經歷為例,下半年我走訪了好多家企業,許多企業并沒有在研發上投入多少錢,他們更想通過購買現成的技術來推動企業發展。因為這樣可以節約許多成本,比如企業招研發人員的成本,而且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好不容易招1-2個研發人員,可能并不能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因此通過購買技術來實現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真實需求。但是企業并不清楚自己所需要的技術從什么地方可以獲得。
造成以上困境主要是由于多數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科技成果不成熟、企業需求不精準、轉化過程不連續、轉化路徑設計不科學、轉化資源配置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應該建立一套科學的科技評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該通過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建立一座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橋梁解決以上高校和企業所面臨的困境。
二、高校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對策研究
高校教師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很少與企業或其他社會機構接觸,而且高校教師對于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營普遍不太了解。如何讓高校科技成果得到轉移轉化,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
一是推廣江蘇的“科技鎮長團”模式為高校和企業搭建平臺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江蘇省的“科技鎮長團”制度能夠很好的為高校和企業搭建交流平臺。江蘇省每年從全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派科技人員到全省各市、縣、區、鄉鎮掛職來服務地方促進產學研對接。2018年8月27日,江蘇科技鎮長團十周年總結暨第十一批到任工作會議召開,江蘇各地科技鎮長團共引進國家千人計劃1128人、省雙創計劃2474人,培訓各類人才50多萬人。先后促成400多所高校院所與江蘇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建合作創新平臺7384個,轉化各類科技成果4800多項,簽訂產學研合同17771項,合同金額近330億元,為產學研創新突破提供了新路徑。每一位科技鎮長團成員背后都有派出單位的支持,通過科技鎮長團成員組織這些企業家來大學參觀重點實驗室,參觀學校的科技成果展,讓這些企業家了解到身邊的高校原來有他們所需要的相關學科的學生和技術。
通過這些活動來建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橋梁,讓高校能夠直接面對企業需求,讓企業了解高校,從而形成真正的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最終實現高校技術成果轉化。江蘇的“科技鎮長團”制度可以在全國推廣,讓更多的高校技術成果能夠真正在企業和市場發揮更多的作用。
二是通過地方建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來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現在也有少數高校在技術轉移轉化方面做得非常好,這也僅限于在全國或地區非常知名的大學。以東南大學為例,該校通過創新源頭布局、校地深入融合、激勵轉化團隊、成果增值工程、發展校友經濟等多種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超過30億元,其中產學研合作經費占比60%。東南大學為什么技術成果轉化會這么好,主要是學校名氣高(特別該校在工科方面的名氣),技術轉移中心多且運營模式好造成的。如何讓大多數的普通高校真正實現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高校可以在地方建立技術轉移中心來實現。企業這樣就可以在本地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技術,讓全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來為自己提供服務。
為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技術轉移機構應該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人員隊伍,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應該接受專業化教育培訓,并具備技術開發、法律財務、企業管理、商業談判等方面的復合型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因為高校教師雖然有技術,但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寫產學研項目的四技合同。只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通過技術經理人的服務可以讓產學研合作更快更好的實現,這些專業化的隊伍能讓高校技術成果得到更好、更快的轉移轉化到企業和市場,從而讓技術成果最終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通過政府搭建網上平臺來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通過政府搭建一個網絡平臺,企業可以在該平臺上發布技術需求、預算、聯系人和聯系方式,高校在該平臺發布技術成果以及相關信息。這樣企業可以在該平臺上找到自己的所需的技術,高校可以通過該平臺來實現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
通過政府來建立該平臺,可以更好地保證安全和信息的真實性。2017年初,由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建,省科技廳牽頭、南京市科委參與建立的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這里囊括了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等多項服務,覆蓋技術成果對接交易、直至產業化全過程的第三方服務。該網絡平臺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校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三、總結
技術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多年的科技服務實踐中,發現以創新為基礎,以產業為抓手,“政府+企業+大學、園區+產業+金融、技術+產業+資本”三個三螺旋多重交織的立體三螺旋模型能夠更好地、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只有在高校和企業之建立一座很好的溝通橋梁,這座橋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個平臺。通過這座橋梁才能實現高校技術成果的有效轉移轉化,從而讓高校大量沉睡的技術成果實現更大的價值。
以上論文是科創中國舉辦的“檢驗檢測專業技術轉移轉化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的論文成果之一。2021年年末,該研修班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這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實施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高級研修項目,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理工學院承辦,常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協辦,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的中、高級專業人員80多人參加。研修班邀請了15位業界著名專家學者授課,旨在提升檢驗檢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產學研能力,促進檢驗檢測領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動檢驗檢測領域技術創新發展。通過高端研修、前沿專家賦能,學員們受益匪淺,結合結業考核,寫出很多專業論文和學習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