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保持合理增速才能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2023-01-04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點擊:次
一、保持合理增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
1、實現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要求保持合理增速
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期,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戰略性突破的關鍵期,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發展目標具有關鍵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從經濟發展目標看,最核心的是人均GDP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首先要邁過發達國家門檻。現在比較共識的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值是2萬美元。2020年我國人均GDP1.04萬美元,不考慮價格和匯率因素,到2035年翻一番就能邁過這個門檻。人均GDP還涉及人口因素,現在一般預測2023年中國人口很可能達峰,之后一段時間會維持在14億人口的平臺。這意味著一段時間內,人口因素也可以忽略。這樣,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達到4.73%,人均GDP就能翻一番。按照前高后低的趨勢,“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速應保持在5.5%左右,后十年降到4%左右。受疫情沖擊影響,2020-2022年我國GDP年均增速4.5%左右,低于翻一番所需的4.73%年均增速,這個缺口需要通過未來經濟增速的提升來彌補。
2、提高發展質量對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距離中等發達國家仍然有差距。中等發達國家是按發達國家的平均值還是中位數,有不同觀點。如果取平均值,發達國家人均國民收入大體在4.8萬美元,剔除一些小規模經濟體,也在3.5萬-4萬美元。顯然,單純依靠經濟增速提升難以達到這個目標,還必須考慮價格和匯率因素。從國際經驗看,當后起追趕型國家由中等收入邁入高收入經濟體、進入到一個穩定上升通道后,匯率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因此,這個階段,通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改善經濟基本面提升匯率水平,仍是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重要條件。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動態的。我們要達到的是2035年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時候的發達國家門檻值可能還會有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盡可能爭取更快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要更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只要堅定不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國是能夠實現到2035年的經濟發展目標的。
3、較高的經濟增速才能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在討論高質量發展時,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中國經濟增速呈現趨勢性下降,已經難以追求增長速度了,所以要轉而追求發展質量。這種說法的潛臺詞是,速度和質量是此消彼長的。事實上,沒有合理的增速,高質量發展就很難實現。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看,高速增長階段,往往也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較快、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較大的階段。因此,較高的增速才能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發展階段本質上也是新一輪經濟轉型的開啟。這個階段,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風險往往“水落石出”。沒有合理的增速,風險就可能集中暴露,提高發展質量也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增速過低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應對的挑戰。
二、未來一個時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1、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進入高質量階段,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條件和邊際產出發生改變,也就是生產函數發生變化。同時資源環境的約束持續強化,已經難以像高速增長階段那樣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必須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來保持合理增速。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根據美國賓州大學數據庫,過一段時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美國的比值大體穩定在美國的40%左右。日本和韓國在高速增長階段結束時,全要素生產率分別達到美國的80%和60%。近些年日本明顯回落,降低至60%左右。如果2035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要達到美國60%的水平,就意味著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要明顯高于美國。美國過去十多年年均增速大體在0.75%-1%,中國要達到2.5%-2.7%的增速,到2035年才能達到美國60%的水平。這樣,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50%,難度是很大的。這需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來推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2、人口老齡化和人口達峰
2021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7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8.9%。202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老齡化不僅會影響供給端的勞動力供給,還會影響需求端的居民消費傾向,形成所謂“低欲望社會”,對消費形成制約。我國人口峰值可能提前至2023年出現,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的錨發生變化。人口達峰意味著需求側也會進入新常態,從需求端對潛在增長水平帶來影響。
3、中美博弈和科技脫鉤
中美博弈可能會伴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未來五年是關鍵期。近期,美國陸續出臺了一些法規,比如《創新和競爭法案》,明確要保持美國在關鍵技術上領先兩代的競爭優勢;《芯片和科學法案》加大了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的限制。未來的趨勢性變化很可能是科技脫鉤,但脫鉤是否會向其他領域延伸,這將是影響中國經濟的不確定因素。
三、科技創新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尤為關鍵
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什么是強?對大國而言,科技強才是強。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突飛勐進,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迅速提升。2022年全球創新綜合指數排位中,中國已提升到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與此同時,與建設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創新仍存在短板和弱項,主要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領軍人才偏少。走向未來,要在這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1、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由于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我國重大原創成果還是偏少,引領前沿發展的源頭技術供給不足。加強原始創新就要從源頭做起,大幅度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引領原創性成果、戰略性技術產品的突破,在更多領域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2、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過去在技術追趕階段,我國主要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縮小了我國產業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在部分終端產品領域形成了國際競爭力,比如,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千瓦水輪機組、高鐵、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但承載關鍵核心技術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中間品仍是短板,這就要從過去注重終端產品的集成創新,轉向中間品的原始創新。中間品市場競爭力不僅在于技術領先性,還取決于商業可行性,這就要增強創新過程的市場需求導向,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
3、培養科技領軍人才
增強原創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人才。我國科技隊伍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是領軍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相對偏少。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造就更多頂尖人才,帶動基礎研究突破,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十大報告強調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起來考慮,這是一個重大突破。要三位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王一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