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讀《自貢天燈會民俗考》有感
2023-03-23 點擊:次
靜讀《自貢天燈會民俗考》有感
--兼談對燈會民俗特征的個人思考
文/常嗣新 作者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彩燈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2022年11月,由中共自貢市委宣傳部、自貢市文廣旅局和本專委會指導,中國彩燈博物館、新華文軒自貢書城主辦的《自貢天燈會民俗考》新書首發式暨全國燈會民俗學術研討會的隆重舉行。目前,雖已過去將近半年時間,《自貢天燈會民俗考》新書首發式的余熱依然,在全國彩燈界的印記日深,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
彩燈,既是千百年來中國勞動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還是廣大民眾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和官方實施管理教化的實用工具。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彩燈也從生活必需品逐步演變成為一種由各種材料、工藝,經多種技藝創作,運用各種光源為照明載體的綜合性民間手工藝。歷朝歷代,無數彩燈藝術家根據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需要,孜孜不倦的攀登彩燈藝術領域的一座座高峰,使彩燈藝術得到了有序繼承與創新發展,形成了全國大江南北彩燈藝術流派多達400余種,至今在各地保護傳承的彩燈藝術流派仍有50多種。
中國彩燈高超的藝術水平和豐富多彩的表達手法令世人稱道,而近幾十年自貢彩燈藝術家的卓越表現,在彩燈藝術領域更是有口皆碑。他們全面而深刻地繼承了中國彩燈幾千年的傳統技藝,形成了獨到的自貢彩燈技藝流派,領軍當今中國彩燈藝術,自貢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彩燈藝術之鄉。如今,自貢彩燈已占據了全國彩燈市場份額的70%,全國近一半以上的彩燈藝術家和設計師在自貢,全國85%以上的彩燈文化企業在自貢,自貢彩燈已成為中國彩燈藝術一張最為耀眼的名片。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我是誰”、“誰是我”、“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由中國彩燈博物館館長戴燕靈發起并牽頭,鐘學惠、鄧軍、黃德春共同參與,以獨特的視角,用科學慎重、嚴謹而不保守的學術精神完成的彩燈文化研究大作《自貢天燈會民俗考》今天面世。作為彩燈界的一員老兵,我認真拜讀了全書,心中為之一振。自貢燈會幾千年的文脈,在他們手中梳理得一清二楚,這是近年來少有的彩燈藝術的學術佳作。
《自貢天燈會民俗考》從民俗學的角度,很好的解決了自貢燈會“從哪里來”的問題。著作源于田野調查,在收集、整理豐富、詳實的天燈會文化遺存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與民間傳說,把自貢天燈會與當今被譽為“天下第一燈”的自貢燈會相聯系、作比較,從不同角度解讀了自貢天燈會的起源、發展、轉型和傳承的脈絡,研討其與自貢地區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將碑記文字、遺址遺跡、文物實物與文獻歷史記載等融于一體展示,為深化中國彩燈藝術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為中國彩燈文化的理論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將對中國彩燈藝術的傳承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自貢天燈會自成一派,自貢燈文化著名學者宋良曦先生在《中國燈文化》一書中,也記載了自貢天燈會的形成和發展。自宋良曦之后,以戴燕靈、黃德春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又推出了《自貢天燈會民俗考》等研究成果。順應時代需要,還建立了“彩燈元宇宙研發中心”。自貢彩燈不僅在制作技藝上為世人稱道,在彩燈藝術理論研究上,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自貢天燈會的生發演進及其與自貢燈會相攜互動”這個研究成果,為中國彩燈和中國燈會的理論研究樹立了一個科學典范,推出了一個敬畏傳統文化的學術樣本,也彌補了中國燈會研究的空白。我們在贊美自貢彩燈精湛技藝的同時,也看到了自貢彩燈藝術界嚴謹踏實的藝術追求,看到了以戴燕靈、黃德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自貢彩燈人對傳承和發展彩燈藝術事業盡心竭力,以及認真負責的學者風度。
中國彩燈藝術以燈會為最重要的展示平臺,國家燈會非遺項目以“秦淮燈會”、“自貢燈會”為代表的有40多項,省、市級項目300余項,市、縣級項目接近1000項。而對燈會的研究,始終處于低水平循環,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自貢于去年11月舉辦歷史上首次燈會民俗學術研討會,是燈會理論研究的一大創新,也是對燈會理論研究的一大貢獻。
要說燈會民俗理論,我們先從三個成語典故說起,那就是“燈火闌珊”、“燈火通明”、“張燈結彩”。燈與火、燈與彩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燈會文化與節慶文化、喜慶文化幾乎是一碼事。據統計,全國有各種知名的節慶文化活動5000余個,以民族為單位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有500多個,但無一例外都有張燈結彩的內容,以賞燈、觀燈和猜燈為主要內容的正月十五燈會,則是歷代燈會節慶文化之首。節慶文化是以身心愉悅為目的,公共參與為形式,文化資源為核心的。而燈會則是最大限度、最廣泛參與的一項節慶活動。
燈會的產生,根源于人類精神生產活動,與人類文明進步同步,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因為,燈會的舉辦與當時當地的社會條件、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又與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光源的改革與進步,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都會直接體現在同時期的彩燈制作上。同時,燈會還間接反映舉辦地的社會管理能力與民生水平狀態,正所謂“盛世華燈”。
燈會民俗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文化,是我國獨有的,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以燈這一特定形式為載體,通過燈會這一平臺抒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對祖先的追思,以此獲得祖先和上天的庇護與恩賜的文化活動。最早的燈會,就是以祭祀為主要目的的,因為有了固定的節期和規模,祭祀儀式便演變成了節慶日。節慶燈會由此誕生,成為經久不衰,幾千年來輩輩相傳,百姓喜聞樂見的大型文化活動。
總體而言,燈會民俗文化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燈會起源與人類對火的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有關。
俗話說水火無情。在火災面前,古時的人類顯得弱小無助,除了逃跑躲避便束手無策,從而對火始終保持著敬畏的心態。而隨著人類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發現火還可以為人帶來光明和溫暖。一場森林大火過后,烤熟的動物成為火帶給人類的美食饋贈,于是人類產生了對火崇拜的思想。人們開始學會使用和利用火,最早的火把就是燈的雛形。而燈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用火,與火為伍為伴的真實寫照。燈作為人類歷史最早的實用器之一,不但驅走了黑暗,還點亮了人類的夜間文明,延長了人類工作、學習、生活的時間與空間。夜文化、夜經濟、夜軍事、夜娛樂的產生,都與燈的發明與廣泛應用有關。燈會則把燈的優勢特點發揮到了極致,通過燈營造出大規模的文化空間,給人們帶來震撼的視覺感受和賞心悅目的心理體會,從而影響人們的思緒,驅走心中的負面情緒。
二、燈會一般由官方組織并承擔所需經費。
燈會耗費巨大,幾千年來燈會都是由官辦、讓百姓廣泛參與的聚集性娛樂活動。舊時,皇家以“與天同慶”“與民同樂”的名義操辦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各地效仿,千年不變。在浩如煙海的古籍典故中,關于正月十五觀燈的戲曲、民歌、小戲、小說等大量留存于世,記載了燈會的篇章與歷史。因為燈會,才有了燈火闌珊的意境。
三、燈會是春節節慶文化的高峰。
中國春節是全世界規模最大、參與最廣的非遺項目。而正月十五元宵燈會,又是春節最大的民俗活動,是由幾億人共同參與的東方狂歡節。官方為“與民同樂”,在燈會期間還會舉辦一系列的親民活動。古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青年未婚女性,也被允許破例觀燈三天。同時,這也造就了一幕幕或一見鐘情,或擦肩而過的人間悲喜劇,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我本人就見證了山西大同塞外古城燈會的盛況,十幾萬人同時觀燈,可謂人山人海,燈會社火各種民間表演,無數民間小吃把春節文化推向最高潮。
四、燈會推動了中國彩燈藝術逐步走向高峰。
中國彩燈藝術由無數不知名的藝術家代代言傳身教,通過巧妙運用各種材料的組合搭配,包括紙、木、金屬、綾、絹布等,綜合了繪畫、書法、剪紙、捆扎、刺繡、雕刻、裱煳、造型、木工與金工等技藝,創作了宮燈、紗燈、棚燈、掛燈、提燈、擺燈等種類繁多的彩燈形式。其表達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三皇五帝、佛道儒典故、先賢事跡、神話傳說,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甚至百姓的衣食起居也涵蓋其中,可以說無所不達。燈會不僅是一場全民的精神盛宴,更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
五、燈會是民間藝術家創作的大舞臺。
在當權者的鼓勵、倡導下,一批文人墨客也參與到彩燈藝術的創作中。2500年來,逐步形成了“燈司”這樣的機構,專門到民間采樣,從年初就開始準備年底的燈會。由于文化界與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中國燈會的規制越來越健全,投入也越來越龐大,給彩燈藝術家們提供和創建了更為廣闊的創作平臺,也形成了南、北兩條線多達400余系的流派,藝術特色各有千秋。涌現出如江蘇“秦淮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山西“晉商燈會”、浙江“硤石燈會”、河南“開封燈會”等久負盛名的燈會,以及因重要國際賽事而出現的“亞運之光”“奧運之光”燈會等等,形成了轟動的社會反響,讓普通百姓和外國友人直觀領略到中國燈會的磅礴氣勢與宏大風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彩燈經歷了多次發展高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反響與藝術成就。四川自貢成為運用彩燈藝術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最多的地區,自貢燈會已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累計觀燈人數近五億人次,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黨的二十大以后,把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事業提升到了更高的戰略高度,彩燈藝術得到了無限拓展的空間和千載難逢的機遇。除大型燈會外,我們還要在小型彩燈、室內古典裝飾彩燈、仿制宮廷燈、禮品燈、玩具燈,以及婚慶吉祥燈等方面進行深入持久的研究與創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彩燈界各個領域都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盼望著中國彩燈藝術這棵常青樹結出新的累累碩果。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