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閉店人受關注 預付式消費如何有效維權?
2024-10-02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近期,早教、健身、美容等預付式消費領域頻繁曝出“職業閉店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消費服務平臺統計,眾多消費者反映,在健身房、早教班、寵物店等預付充值后,商家突然閉店跑路,造成經濟損失,其中不乏“職業閉店人”的身影。北京的木子(化名)便是受害者之一,她5年內不幸遭遇3次閉店跑路,累計損失超過兩萬元,其中兩次事件背后明顯有“職業閉店人”的操縱。
來源/百家號“阿弟人性百態”
職業閉店人:隱秘的消費陷阱制造者
“職業閉店人”是指一群專門瞄準經營不善,尤其是依賴預付費模式的商家,精心策劃并實施閉店計劃,同時負責處理閉店后遺留的消費者維權糾紛的群體。他們利用法律漏洞和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極低的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對消費者權益構成嚴重威脅。
職業閉店人的操作手法通常分為三步:
第一步,策劃階段。在明確商家經營陷入困境、即將關門的背景下,職業閉店人會與商家合作,策劃一系列低價促銷充值活動,誘導消費者大量預付資金。這些資金隨后被迅速挪用或轉移,用于個人目的或其他非法活動。
第二步,變更法人。為了規避法律責任,職業閉店人會協助商家進行法定代表人變更,將原法定代表人替換為無實際償債能力的人員,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現脫身”,徹底擺脫原法律關系,增加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第三步,閉店操作。在一切準備就緒后,商家會突然宣布停業,一夜之間關門大吉,原經營者銷聲匿跡。此時,職業閉店人便接手處理消費者的投訴和訴訟,但往往采取拖延、推諉等策略,讓消費者的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預付式消費:便利背后的暗流涌動
預付式消費以其先付費后享受服務的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諸多便利。然而,這種便利性也成了職業閉店人眼中的“香餑餑”,使得預付式消費領域風險重重。
專家指出,預付式消費領域的主要風險包括:資金安全無保障,商家經營不善或惡意欺詐時,消費者的預付資金極易被挪用或卷走,造成經濟損失;信息不對稱,消費者難以全面掌握商家的經營狀況、信譽狀況等信息,容易因信息不對稱而陷入消費陷阱;維權難度大,商家一旦關門歇業,消費者往往面臨維權無門、投訴無果的困境,即便選擇法律途徑,也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消費者如何防范職業閉店行為?
面對職業閉店行為的威脅,《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消費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警惕,防范風險:
1.理性消費,量力而行。保持理性,面對預付式消費促銷時,消費者應冷靜分析,不要因貪圖優惠而沖動消費;評估需求,先評估自己的真實消費意愿和實際消費能力,避免盲目跟風;多方比較,選擇商家時,結合商家信譽、商品服務質量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可查看消費者評價、咨詢專業人士等。
2.簽署書面合同,確保權益。要求合同,消費者應要求經營者提供書面合同,合同內容需明確商品服務的具體內容、價款費用、預付款退還方式、違約責任等核心條款;仔細審閱,簽署前仔細審閱合同條款,對不明確或不合理的條款及時與經營者溝通并協商修改;留存憑證,妥善留存發票、收據、溝通記錄等憑證,以備維權之需。
3.遇閉店情況,先留證再投訴。收集證據,一旦發現商家停業、關門、跑路或失聯等異常情況,立即收集相關證據,如宣傳資料、促銷信息、充值記錄、消費憑證等;及時投訴,向當地消費者協會或有關行政部門投訴,這些機構將依法調查處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法律途徑,若投訴無果或商家涉嫌詐騙等犯罪行為,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必要時可選擇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職業閉店人現象的出現,暴露了預付式消費領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監管漏洞。作為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理性消費;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則需加強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法律制定者則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消費環境,讓預付式消費真正成為消費者生活中的一種便捷而非負擔。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