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校中出現了“跑腿一族”,他們替同學跑腿買零食、送夜宵、取快遞、外出辦事……再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貼補生活費。
“跑腿族”的出現,也在校園內引起了爭議。對此,“懶人”們歡欣鼓舞,而崇尚“人人平等”的學生卻不以為然,認為應該制止此類行為。
從宿舍內找到“商機”
廈門某高校經濟學專業學生劉忠元是貧困生,雖然他每天都省吃儉用,但每月僅有的250元生活費還是讓他過得很拮據。不過,從去年5月起,劉忠元生活得比以往更寬裕了,因為他從宿舍里的“宅人”身上找到了“商機”。
“我們宿舍其他人都有電腦,不上課的時候,他們每天從早到晚都泡在網上,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特別是下雨或大熱天。”劉忠元說,有一次,他主動幫舍友帶午餐,舍友就很自然地讓他把買飯剩下的幾塊錢收下。
“可能他們也知道我家里的經濟條件,所以后來每次幫他們帶東西,他們都會給我相應的酬勞。”劉忠元說,“久而久之,這好像成了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幫他們帶東西,他們就會給我錢。”
一段時間以后,不僅是舍友,就連隔壁宿舍的同學都會找劉忠元幫忙。“既然我有時間,為什么不能把這個當兼職,賺點外快呢?”劉忠元說。
“跑腿”業務不斷擴大
從那以后,劉忠元就慢慢地做起了自己的 “跑腿”生意。
劉忠元認真規劃了自己的兼職后,開始“擴大服務范圍”,他還自制了一份小廣告,廣告的內容大致為:“為將‘宅’進行到底,本人愿意出租體力出售時間,替同學們買東西、收快遞、送夜宵、外出辦事……”廣告的下方還標明了各項服務的價格,除了替人跑到離校較遠的地方辦事收費較高外,其他服務的價格都在1到3元不等。
隨后,他將廣告分發到男生宿舍,很快,第一位素不相識的顧客就上門了。“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接到對方電話說希望我幫他買夜宵時,我興奮得都坐不住了。”劉忠元說,“別看一兩塊錢不起眼,光靠這個,我一個月就能多收入三四百塊錢,比我一個月的生活費都多,而且,這份兼職不要任何成本。”
爭議:會不會影響學生關系?
據劉忠元介紹,有時候他忙不過來,也會將生意“移交”給同是貧困生的同學小張,“我也認識幾個同樣做這種兼職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家里條件比較不好,想賺點外快。”
對于校園里貧困生的 “跑腿”生意,有人贊成有人卻不認可。劉忠元的舍友黃同學就認為:“這樣一來大家各取所需有何不可。”但其班上的小娜卻不以為然,她擔心的是“這種雇傭關系會讓同學之間的感情變味”。
對于這種現象,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信息與規劃部老師李珊珊認為,如果是家庭困難的學生用這種方式來勤工儉學用,那么無可厚非,這也是養活自己的一種途徑。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自由選擇消費方式,“跑腿”生意的出現也是適應這種需求而產生的,只要是自力更生,不違法違紀,什么工作都不丟人。
但是,這種“另類”兼職也不能長久地干。大學生勤工儉學應該有意識地慢慢向自己所學的專業及以后想從事的工作靠攏。(本網記者 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