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據國際金融報消息,繼被央視曝光造假后,達芬奇便陷入長達數月的消費者維權風波中。近期,又有媒體報道,消費者維權活動已危及到達芬奇在廣州、上海多家門店的經營狀況。據相關媒體報道,近日,上海達芬奇位于淮海中路、延安西路和外灘的三家門店全部停止營業(yè)。
12月5日,滬上三家達芬奇店仍在正常營業(yè),但門庭冷落卻是顯而易見。其中,淮海中路店的工作人員稱,滬上沒有一家門店停業(yè),只是在進行調整,目前屬于正常營業(yè)。
媒體報道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又是怎么回事?經延安西路旗艦店以確認,達芬奇的回復只有一句話:“您的來信已經收到,謝謝。”對于消費者維權行為以及自身經營狀況則是避而不談。
事實上,“造假門”以來,達芬奇的經營的確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據媒體披露,今年7月之前,達芬奇每月總營業(yè)額在5000萬元至8000萬元,平均每天營業(yè)額為200萬元,而此后營業(yè)額約損失將近150萬元。此外,要求退款的金額也高達上千萬元,這也使得達芬奇擬定新開三家新店的計劃不得不放緩。
有專家認為,達芬奇若持續(xù)不去正面回應消費者,給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愈發(fā)加劇。為此,上海市工商局也曾一度要求,達芬奇應妥善處理媒體曝光后的消費者申投訴,企業(yè)內部應當配置專門電話及人員受理消費者的申投訴。
但顯然達芬奇沒有響應這一要求。據上海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永鑫稱,由于達芬奇沒有表示出和解態(tài)度,所以上海消費者又提起訴訟,但法院至今沒有立案,目前維權行動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據廣州媒體報道,廣州消費者維權團與達芬奇庭外調解不成后,近日又有消費者向媒體披露,就所購買的問題產品在多次跟達芬奇交涉后,退款要求仍被拒,討要進口家具的質量檢測合格報告也得不到明確回應。
對此,“打假第一人”王海(微博)表示,達芬奇的主要問題可能在于存在虛假宣傳以及質量不過關,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章的相關規(guī)定,認為達芬奇有虛假宣傳的消費者可通過向法院訴訟索要賠償或向工商局申訴;對于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消費者可以設法在相應的質量檢測后對其提起訴訟,訴訟行為不受工商局調查結果的影響。
“達芬奇態(tài)度至今沒有改善不排除是源于其心理上的有恃無恐。因為這類造假案件從法律上講只屬于民事訴訟,懲罰最多就是賠償,但在賠償上又是企業(yè)占有主動權。”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馬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