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極“醬油門”四大懸疑
在輿論與民意的追問之下,工業鹽水醬油的脈絡越來越清晰,但時至今日,仍有四大懸疑未決,而能否廓清這四大懸疑,對于“越來越受傷”的食品安全來說,至關重要。
“我是路過打醬油的”,這句網絡用語常常用來形容網友的淡定,但近期的工業鹽水醬油事件,卻使這種輕松的調侃變得沉重了起來。
6月,佛山威極“醬油門”繼續向縱深發展。據媒體最新報道,工業鹽水醬油事件中,除始作俑者威極公司,東莞祥興隆、佛山敦美味和開平家常用三家調味企業涉嫌經銷威極半成品“工業鹽水醬油”,并加工成醬油銷售;開平億華達、珠海寶門、珠海康富來和中山萬人迷等4家調味品企業,也被官方曝出涉嫌使用了威極問題醬油作為原料生產,至此,包括威極公司在內,涉案企業增至8家。
懸疑一:1300噸工業鹽水醬油去向不明
工業鹽水醬油之所以引起社會強烈關注,是因為將工業鹽作食品加工用鹽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按相關規定,嚴禁將工業鹽作食鹽銷售,嚴禁食品加工企業將該工業鹽用于食品加工腌制,“危害公共安全”。
為了公共安全,工業鹽水醬油半成品及成品究竟流向何處顯然十分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哪些目標群體將是受害者或潛在的受害者。但從現有的公開信息來看,這方面的內容雖“基本查明”,但透露給公眾的還有些泛泛化,語焉不詳。
據報道,經廣東省質監局、公安、鹽業總公司等聯合調查,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威極公司一共使用了760多噸工業鹽水生產了1300多噸天然油。這些醬油半成品的一部分,威極公司自己用來加工醬油,另一部分則作為中間產品原料,銷往佛山、東莞、開平等地的一些調味品廠。隨后,“銷往佛山、東莞、開平等地的一些調味品廠”具體內容進一步細化,官方通報,包括威極公司在內,涉案企業增至8家。
按官方說法,威極公司線下的瓶裝問題醬油,“絕大多數已經流入了江門、東莞等城鄉低端賣場中。問題是,究竟流入了哪些低端賣場,是否已做了下架等緊急處置措施,目前未知。
6月10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稱,廣東威極調味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工業鹽水加工醬油,其原料來源和產品流向已基本查明,部分產品流入到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一些知名餐飲單位,但遺憾的是,報道中未提及相關“知名餐飲單位”的具體名稱。
據新快報報道,佛山市通報了威極公司的7個線下企業之后,記者迅速在佛山、珠海、江門、中山、東莞等地展開調查,發現各地質監部門均已對使用威極半成品醬油生產的企業進行了查處。但許多企業生產的醬油已經銷售出廠,問題醬油流向覆蓋全國各地。
其中,佛山高明敦美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蠔油、水解植物蛋白質(分解油)等半成品,產品銷往江門、廣州等地;中山“萬人迷”涉嫌用威極公司的半成品制造問題醬油30多噸,產品全部銷往外省,主要銷往江蘇、河南、浙江等地;寶門公司購入“威極問題醬油半成品”25.78噸,已作為原料使用5.8噸,生產了20噸散裝醬油,銷售范圍為在珠海斗門的餐飲企業;康富來公司購入“威極問題醬油半成品”18.68噸,生產醬油成品32623瓶,產品主要流向珠海和韶關;江門“家常用”公司從威極公司先后購入問題半成品醬油40多噸。目前已加工成60多噸成品醬油發往陽江、湛江、茂名及安徽滁州、廣西合浦等地,共2000多件成品醬油(每件6支),其中不少流入各大商場超市;開平億華達調味廠購入威極公司24噸半成品醬油,用味精、防腐劑等進行加工,制作成成品醬油后,運往江門各大商場超市。
或許,媒體披露的信息已盡可能詳細,但對于和消費者“親密接觸”的銷售終端究竟是哪些單位,終端又做了哪些處理,并未能公布于眾,這不能不是個缺憾。
懸疑二:威極與海天究竟有無關系?
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威極公司與知名調味品企業海天的關系依然是一大懸疑。
5月24日,“醬油門”剛剛曝出時,因涉案企業名稱“威極”與海天公司旗下知名產品“海天威極生抽”相同,引起眾多網友猜測:涉案公司與海天公司有關,“或為海天的子公司”等。海天第一反應是極力撇清自己——當日,海天在其官方網站發布公告稱,涉案公司和海天沒有任何關聯,海天從未委托涉案公司生產任何產品。
6月初,海天公司起訴威極公司“侵害商標權”,海天公司起訴書提出,海天方面要求威極公司立即停止侵權、停止繼續實施不正當競爭,并且辦理相應的工商登記變更手續。也就是說,威極公司不能再使用“威極”作為其公司名。其次,海天要求威極在全國主流媒體上刊登道歉聲明,消除影響。另外,海天要求威極賠償1000萬元。
耐人尋味的是,威極公司早在1998年就已經成立,海天何以此時才提出上訴?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海天公司董秘兼品牌總監張欣對此解釋稱:“該公司太小了,一年營業額只有500萬,公司此前從未發現該公司的存在。”
而事實上,海天公司此前對威極公司一無所知很難讓人信服。有媒體曾從威極公司的工人以及當地居民處獲悉威極公司為海天公司貼牌生產醬油,不過海天公司予以否認,并稱公司從未與其有過任何接觸。不僅如此,海天公司在高明市的生產廠區與威極公司距離僅兩公里,海天公司高明廠區2008年建成,佛山威極廠1997年就已經成立,兩公司廠區近距離存在至少四年。此外兩公司還曾同時出現在當地媒體的同一篇報道中。
因此,海天公司從不知有威極公司存在的說法令人質疑。
海天起訴威極會不會是上演的一出“苦肉計”,自然不能妄下結論。遺憾的是,相關權威部門對此一直沒有明確說法。
有業內專家輕描淡寫地用“品牌管控失職”來看待海天與威極的關系,無疑是“舉重若輕”了。需要指出的是,“醬油門”是否牽涉海天之所以異常重要,是因為海天是醬油等調味品的知名龍頭企業,其是否涉案,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工業鹽水加工醬油是否是業內的“潛規則”。如果海天和此案真正并無關聯,那么這些為了壓低成本而罔顧民眾的生命安全、制造可能致癌的醬油的無良企業的違規之舉可能只是個案,但如果海天涉案,則說明工業鹽水醬油很可能已是業內的潛規則。此前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乃至工業明膠事件無不昭示出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