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杭州3月16日電 (記者黃深鋼)進口紅酒口岸價與零售價相差大,“拉菲”、“卡斯特”等紅酒品牌在國內有許多傍名牌的“山寨酒”。記者跟隨浙江省工商部門采訪發現,進口紅酒市場存在亂象。
亂象
浙江省消保委接到的紅酒投訴持續增多,消保委進行深入調查后發現,進口紅酒市場前景廣闊,但市場現狀讓人擔憂。根據近年來出現的消費投訴案件,進口紅酒市場呈現以下幾種亂象:
傍名牌。僅“LAFITE”,就發現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傳奇”等品牌。“CASTEL”也一樣。有經營者甚至別出心裁地將“LAFITE”、“CASTEL”直接拼湊成“卡斯特拉斐”。
注冊空殼企業炮制“假洋鬼子”。有的葡萄酒號稱產自國外,實為國內一些酒廠加工。有經營者還虛構品牌歷史和品牌文化,將剛創立的商標包裝成百年品牌。還有經營者花少量錢到國外注冊一個洋品牌,然后在國內灌裝低質酒,在市場賣大牌價。
國內灌裝勾兌。進口、灌裝酒大致分兩種,一是葡萄原汁,一是進口葡萄漿。前者運到國內,廠家直接分裝成成品。后者按口感加水和色素等調配勾兌。我國雖規定葡萄酒是以新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經發酵釀制而成,酒精度≥7.0%(Vol),但未明確規定葡萄或葡萄汁用何種比例勾兌,這很難保證灌裝酒百分百是葡萄汁或葡萄漿。
國內灌裝冒充“原瓶進口”。“原瓶進口”是指一瓶酒從葡萄種植、采摘、榨汁、發酵、窖藏、裝瓶、酒標及內外包裝全部在原產國完成。但有的葡萄酒標注國外原瓶進口,實際是原酒汁從國外進口,在國內灌裝、分裝。
合法外衣下的“進口原瓶”。國內一些保稅區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國際分裝中心”,保稅區法律意義上屬于“關外”,在這些生產線上灌裝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邊球。大桶進口原酒在這里小瓶分裝,貼上“原瓶進口”標簽。
違法使用添加劑。通常原瓶進口紅酒沒有任何添加物。但國外大量低質酒進口后,進行添加劑勾兌。除了兌水,還在原酒里添加二氧化硫防腐。
低檔酒冒充高檔酒。用盡量逼真的包裝和相近口味低檔酒冒充高檔酒,經不良代理經銷商大肆吹噓,一些二三線品牌搖身一變成頂級品牌。
標簽不符合要求。進口紅酒無中文標簽標識,或標識內容不符合規定,標簽、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未載明食品原產地及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系方式;或標簽虛假標注境內代理商地址,同一代理商不同款酒瓶上標注代理商地址不一致。
手續不全。未取得檢驗檢疫機構出具的衛生證書,或衛生證書所列酒類品名與實際銷售商品信息不符,而擅自銷售未經檢疫的紅酒。
虛假代理。冒用知名紅酒商標(品牌),以專賣、專營或總代理總經銷等形式,使消費者誤以為是該商標(品牌)經營者,以及“專賣(專營)店”銷售假冒偽劣酒,欺詐消費者。
價畸
浙江省消保委與金華市、義烏市消保委聯合,就進口紅酒價格鏈開展專題比較試驗,揭開進口紅酒價格亂象冰山一角。
浙江省消保委秘書長徐建明介紹說,據消保委調查,金華和義烏市場進口紅酒共有來自上海、溫州、寧波、杭州、金華、義烏等六個口岸上千個品牌系列。在前期摸底下,浙江省消保委隨機選取一個口岸,從中得到的確切數據顯示,該口岸2011年從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羅馬尼亞、黑山等5個國家總計進口紅酒42個批次40萬升,總值117萬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計算,每瓶平均口岸價約2.1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元。而在該口岸批發市場,抽查的威邦帝國、皇家莊園、約貝拉莊園等73種不同規格進口紅酒,平均批發價為312.04元/750ML。在當地零售市場,這73種紅酒平均零售價為562.12元/750ML。
此外,同樣在該口岸的批零市場,抽查的張裕、威龍、長城等57種國產紅酒,平均批發價為60.21元,平均零售價為90.68元。
浙江省消保委計算得知,進口紅酒批發均價是國產紅酒5.8倍,進口紅酒零售均價是國產紅酒6.2倍;而進口紅酒最高批發價為國產紅酒6.8倍,進口紅酒最高零售價為國產紅酒11.3倍。
徐建明說:“不管是從口岸到批零環節的進口紅酒價格鏈縱向比較,還是與相近檔次國產紅酒價格的橫向比較,進口紅酒都可謂暴利驚人。”
業內人士指出,進口紅酒亂象將擾亂我國酒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