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北京的CDMA預付費手機用戶均收到了中國電信(微博)北京公司的短信通知。從今天起,取消用戶的話費賬戶余額有效期。加上從4月1日起執行的新推預付費產品取消話費有效期,以及11188充值卡有效期限統一為5年這兩大政策,中國電信北京分公司繼移動、聯通之后,完成了對北京用戶的“取消話費有效期”改造。
至此,話費設置有效期這一運營商“霸王條款”在京已成歷史,但記者調查發現,在不再催促用戶花掉話費后,一些運營商卻開收“閑置費”,以期彌補取消話費有效期后的“損失”。
充值卡:
有效期“延長”替代“取消”
目前,三大運營商宣布取消的手機話費有效期包含兩種:一種是充值卡卡面上標注的有效期,一般為兩年,用戶必須在有效期內把話費充到手機上;另一種是“預存話費賬戶余額有效期”,是指話費存入賬戶后,用戶必須在運營商限定期限內消費完,否則進入“保留期”,賬戶也處于欠費狀態。
對于在宣布取消有效期后新發行的充值卡,三家運營商均將有效期由原來的兩年提高至五年;根據中國電信北京公司的規定,對于已發行的11888充值卡,其有效期限截止日期在2012年3月31日之后的,有效期限截止日期統一自動延長至2016年12月31日。對于已發行的11888充值卡,其有效期限截止日期在2012年3月31日之前的,在有效期截止日期到期后的1年內,客戶可持有效證件及充值卡到指定營業廳辦理延期服務。
中國移動(微博)和中國聯通(微博)也都出臺了類似規定,將話費有效期延長了數年。不過,這些舉措與工信部“全部取消話費有效期”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預存話費:
每月多花四五元
預存話費賬戶余額有效期取消后,如果用戶只開手機不打電話、不再產生話費怎么辦?為了堵住這個漏兒,運營商們使出了各自的高招——即使一個月都不打一個電話,用戶還得為電話“閑置”的行為掏腰包。
中國電信北京公司新設了業務保留費,即在手機賬戶狀態正常情況下,如用戶連續兩個自然月未發生通信費用,自第三個自然月的1日起,每天收取0.15元的業務保留費,如用戶恢復使用并產生話費,則在產生話費次日起免收業務保留費。一個月下來,每位符合業務保留費收費條件的用戶,平均要交費4.5元。
5月初,中國聯通正式取消有月租或有月最低消費的預付費產品的話費有效期。值得注意的是,聯通用戶如果之前選擇無月租或無月最低消費的預付費產品,必須去聯通營業廳或網上營業廳變更套餐,選擇無話費有效期限制的預付費套餐,才能取消話費有效期限制。5月初,聯通3G業務的最低月套餐為46元,2G業務的最便宜套餐為月租費5元的如意通。這就意味著,這些用戶每個月必須至少付出5元,用新辦套餐換來取消話費有效期限制的優惠。
專家:
運營商不應讓消費者再買單
在執行取消話費有效期規定后,用戶們又新增了附加套餐、“閑置費”等問題。對此,三家運營商給出的解釋是,此舉是為了避免有效期取消后號碼資源被長期閑置,或者被不法分子囤積倒賣。
對此,大多數消費者并不買賬。“用戶買卡充值之后,話費如何用、電話打不打本該是用戶的消費自由。”中消協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企業想方設法催著用戶在指定期限內花光話費。“如果用戶一次充值卻長期不打電話,確實會助長一些人占用號碼資源或者倒賣號碼的行為。”業內資深人士項立剛(微博)分析,實際上,每新開一個號段,電信運營商也要向相關部門交納號碼占用費,但這筆費用要低于用戶被收取的“閑置費”金額。從長期來看,運營商此舉還是為了刺激用戶消費。
而邱寶昌認為,防止倒號和號碼資源浪費本應是運營商的責任,現在運營商卻巧立名目收費,把企業責任強加在消費者身上,實屬本末倒置。(本報記者 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