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9月11日電(記者李鵬翔、俞儉)又到大學開學時。記者在湖北一些高校調查發現,三大電信運營商又針對大學開始上演一幕幕“營銷大戰”,明爭暗搶愈演愈烈,甚至大打出手、釀成血案。
新生到校,營銷開戰
“多彩校園,‘翼’機通關”“0元全省隨意聊”“校園打遍全國8分錢”……開學之際,在湖北各大高校,校門口、食堂前,宿舍旁,電信運營商的帳篷鋪開一條條熱鬧的街市,誘人的信息撲面而來,似火的熱情難以消受。
這種變味的迎新熱潮已直接漫涌到火車站臺。連日來在湖北漢口火車站站臺,從四面八方趕來武漢報到的大學新生,發現迎新最熱情的竟是各大電信運營商的工作人員。他們各自打著接送新生的標志牌,迎向下車人流,你舉起牌子,我擠上前遮擋,相互爭搶,吵鬧不休。
湖北是高校大省,擁有120多所大專院校,每年新生30多萬,校園電信市場潛力巨大,競爭惡戰不斷升級,甚至由相互詆毀到上演“全武行”。今年9月2日,在鄂州職業大學新生報到,兩大運營商代理人員均在校園內迎接新生招攬生意。兩方工作人員在搶爭幫助新生報到的過程中,發生沖突,群架斗毆,被警方帶走調查。
與正面沖突相比,在大學校園里割光纜、拆設備等惡性競爭行為也大量存在。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更深層次的競爭是各大運營商爭搶學校數字化建設,尤其是與財力相當較弱的二類本科、高職高專、民辦學院一拍即合,大舉進發,簽訂排他性的協議,借建校園數字化之名,行壟斷競爭、強制消費之實。
“校園一卡通”為何如此霸道?
新生小張近日到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報到時,拿出錄取通知書夾帶的“電信天翼智能手機卡”領新手機后,似乎就被手機“綁”在一起了:刷手機新生登記、刷手機復核專業、刷手機確認已繳費、刷手機繳納生活費上卡、刷手機繳納班費和保險代收費……
隨后小張驚訝地發現這個手機承載的功能更為霸道,自己的學習生活都被“卡”在手機上。丟了它,進不了宿舍、打不了飯、借不了書,打開水和上課考勤也不行。學習通知、考試信息、成績發布、獎學金和助學金發放,今后就業招聘這些重要信息都必須依靠這個手機來獲得。
記者在咸寧的湖北科技學院看到,新生報到時,必須存100元激活電信校園一卡通手機。因為注冊管理、校園餐飲、水控管理、宿舍管理、考勤系統均必須通過這個信息化終端實現。
盡管學校表示,若有特殊原因,經本人申請、審核通過后可獲得M1卡(無捆綁消費),但幾乎所有新生和家長都忍受不了繁瑣的辦理程序。新生小左的父母對記者說,辦理地點找都找不到,為何不能在迎新大廳就近辦理呢,不是有意設置障礙嗎?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電信咸寧分公司中標湖北科技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后,先后投入560萬元。去年強行捆綁推行手機一卡通,被行政處罰20萬元。今年就在無捆綁的M1卡上做些手腳,應對檢查。
多重禁令為何管不住“一張卡”
去年,中國電信(微博)咸寧分公司捆綁校園一卡通問題被處以重罰,并作為典型案例通報全省。今年新學年開學前半個月,湖北省通信管理局領導又帶隊到咸寧召集各方現場辦公,要求切實糾正違規行為,并在9月4日再次對其發出《關于切實糾正違規經營行為的通知》的特急文件。
然而,今年新生報到時,依然無奈地選擇“電信校園一卡通”。
對此,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市場管理處處長鄧躍華頗感無奈。
事實上,為破解校園通信監管這個“老大難”,湖北省2010年就在全國率先出臺“十條禁令”,給高校通信市場的競爭設立了一條條“高壓線”。同時推行目標責任制,將省市兩級企業主要負責人作為規范高校通信市場秩序的責任人。此后,又結合工信部《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了校園市場監管工作機制,加大了溝通協調和現場巡查力度。
一道道“緊箍咒”雖然讓違規行為有所收斂,但依然難以遏制住運營商惡性競爭的步伐。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除了監管力量不足,處罰手段薄弱,缺乏法律支撐以外,深層原因是業績考核高指標的層層重壓,迫使幾家電信企業陷入不正當競爭的泥潭。
校園電信惡性競爭之所以愈演愈烈,部分高校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有的學校為眼前利益所惑,收取校園進場費,從2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與電信企業合作,簽訂排他性協議;有的學校將數字化建設完全交給運營商投資建設,不得不拿學生利益作交換,學生便成了任人宰割的“唐僧肉”。
年復一年的“血戰”,兩敗俱傷的廝殺,不僅成為業界一塊心病,也埋下校園安全的隱患。專家認為,理性競爭、強勢監管是電信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學校則不要沾染太重的商業習氣。
武漢大學(微博)博士生導師周運清教授認為,企業間的競爭必須嚴守道德底線,要靠完善服務來競爭,一個成熟的企業靠社會責任感來贏得市場。高校吸引社會化資金辦學是好事,但要用機制來規范運行,保障公開、透明。
鄧躍華說,解決問題還需要通管、教育、公安、工商等多部門形成統一協作機制,合力排解電信不正當競爭困局,確保校園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