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過量喝酒會對健康不利,可你知道酒里的不利因素除了酒精,還有某種致癌物嗎?近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了其對市面上含酒精飲品的研究結果:某些酒(如黃酒、日本清酒和梅酒)中的可能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相對較高。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風險傳達組科學主任鄧紹平博士介紹,氨基甲酸乙酯是發酵食物和酒精飲品在發酵或貯存過程中天然產生的污染物。2007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把EC重新分類為第2A組(“可能令人類患癌的物質”)。聯合國(微博)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曾在2005年進行有關EC的評估,認為單獨經食物(不包括酒精飲品)攝入的EC分量,對健康的影響不大,但經食物和酒精飲品攝入的EC總量,則可能對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檢測顯示,不同的酒精飲品的EC含量不一,例如烈酒(特別是由櫻桃、杏和梅等核果制造的烈酒)的含量一般較高,中國黃酒、日本清酒、梅酒的含量不低,而啤酒、中國蒸餾烈酒的含量則偏低。其中水果白蘭地的EC含量平均達啤酒的600倍以上。中國農業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陳敏教授總結到:“一般釀造的酒,比如黃酒、葡萄酒,其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會多一些,酒精度數越高,含量也會更高。”
中國人對黃酒非常熟悉,報告中提到它的EC含量較高,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對黃酒中含有EC成分不必過于驚慌。”江南大學黃酒研究資深專家、釀酒科學與技術中心趙光鰲教授介紹,目前各國都沒有針對黃酒EC的限量標準。如果以水果白蘭地為例,加拿大要求EC小于400微克/升,法國、德國和瑞士的上限規定分別是1000微克/升、800微克/升和1000微克/升。參考現有的標準,報告中的黃酒的EC含量遠低于水果白蘭地酒的限量標準,消費者可放心飲用。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進行的風險評估研究認為,一般市民攝入的EC分量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大。不過,對于長期大量飲酒的人來說,則不排除其可能對健康構成風險。大量飲酒的定義是:經常喝蒸餾烈酒每日超過270毫升、梅酒每日超過76毫升、葡萄酒每日超過250毫升。因此,控制飲酒量格外關鍵。
最后,專家提醒,要把酒精飲品貯存在較暗和較低溫的地方,可大大減低EC含量。盡量維持儲存溫度在20℃或以下,切勿超過38℃,室內溫度較高時應該把酒放進冰箱。許多人愛用黃酒烹調,經常將其放置在灶臺上等高溫處保存,建議一定要放在陰涼避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