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潘潔
像雙氰胺這類殘留,在美國、歐盟等其他奶源地也曾發現過,因為牛奶的產業鏈比較長,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安全”,雙氰胺殘留的事件,對新西蘭乳制品影響會有,但不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由于鬧“奶荒”,新西蘭政府剛剛宣布采取法律途徑限制奶粉代購,然而,當地時間1月24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下稱“MPI”)的一則公告讓新西蘭奶源安全備受質疑。新西蘭官方證實,該國牛奶和奶粉中發現存在低毒的化學物質雙氰胺(DCD)殘留,此次“中槍”的是新西蘭最大的乳制品企業——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目前,新西蘭政府已經下令禁止含有雙氰胺的奶制品銷售和出口。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迅速反應,要求新西蘭相關部門盡快提供詳細信息。不過,是否會對各個奶粉品牌啟動雙氰胺殘留量的檢測,截至記者1月27日發稿,國家衛生、質檢等相關部門尚未對此表態。
新西蘭奶染雙氰胺
新西蘭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國是其最大出口市場。目前,中國市場上進口的新西蘭大包奶(包括脫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國總進口量的80%,而新西蘭乳制品占到了中國全進口嬰幼兒食品的40%左右。
1月27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就該事件采訪恒天然集團,該公司引用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官員的表述稱,“因牧草使用雙氰胺而造成產品中含有微量殘留并不會構成食品安全問題”。恒天然中國總部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書面回復稱,公司在少數產品樣本中檢測出了DCD的微量殘留,殘留水平不到歐盟食品安全限值的1%。
事實上,去年9月,恒天然公司已在產品中發現雙氰胺殘留。據報道,當時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雙氰胺化學殘留物。經調查發現,大約有500個新西蘭農場使用了含有雙氰胺的化肥,用于促進草的生長。
不過,1月27日,MPI再發公告稱,新西蘭乳制品是安全的,“DCD的殘留只在少量的奶粉產品中被發現,并不存在于任何其他乳制品。DCD并從未被加入或是被使用在新西蘭的食品上,它是被用來使用在牧草上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少硝酸鹽進入水中”。
眾乳企撇清關系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目前廣州、上海、天津等地的質檢部門和海關部門正在約談部分進口企業。
與此同時,中外乳制品企業紛紛發表聲明與雙氰胺事件撇清關系。雅培公司相關負責人回復《國際金融報》記者稱,恒天然的相關批次原料并未供應給雅培,確認其產品是安全可靠的;多美滋嬰幼兒食品有限公司公關經理王慧穎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美滋使用的部分原料來自新西蘭,經質量和安全檢測,供應商恒天然已確認供應給公司的所有產品經檢驗不含雙氰胺。”
1月27日,記者走訪了上海卜蜂蓮花、家樂福等超市的奶粉專柜,部分奶粉外包裝上直接寫明“新西蘭”奶源,有些卻沒有這類信息,多數品牌的奶源不止新西蘭一個地區。比如雅培0到12個月金裝喜康寶嬰兒配方奶粉,原料奶是“100%新西蘭、美國、歐洲優質奶源”;美贊臣的A+系列嬰幼兒奶粉、惠氏奶粉則簡單標明“100%進口奶源”、“進口奶源”等字樣。
“這幾天銷售還是受到一定的影響,但還沒收到下架或召回的通知。”上海浦東新區碧云路上的家樂福金橋店工作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政府相關部門沒有要求下架奶源為新西蘭的奶粉,也沒有奶粉品牌主動要求召回奶粉。
一位與乳企打交道的業界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嬰幼兒奶粉哪些奶粉產于新西蘭,大多都是含糊帶過,消費者個人也無法區分,所以消費者大多覺得“心里沒底”。
國內乳企或迎轉機
其實,恒天然集團并不是第一個栽在安全關上的外資乳制品企業。近年來,包括美贊臣“金屬門”、日產奶粉“缺碘門”在內的洋奶粉安全負面事件層出不窮。據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從2012年7月開始公布的每月進境不合格食品名單上,先后有34個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其中以嬰幼兒奶粉居多。記者發現,包括德國產的“泓樂”、新西蘭產的“可益多”、澳大利亞的“亨氏”在內的多個品牌產品均上了“黑榜”。
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像雙氰胺這類殘留,在美國、歐盟等其他奶源地也曾發現過,因為牛奶的產業鏈比較長,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安全”,雙氰胺殘留的事件,對新西蘭乳制品影響會有,但不會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研究員宋亮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新西蘭奶源為原料的乳企會否受到很大影響,事件是否會發酵,還得視整件事影響而定。
宋亮表示,此次事件后,中國進口乳品的結構或許將進行大調整,而國產奶粉的機會可能也來了。“當前,圣元、伊利、雅士利最有歷史的三大嬰兒奶粉民族品牌紛紛投入巨資在海外建廠,集體出走是食品企業對中國農業資源匱乏無序的直接反應,也是解決奶業資源短板的戰略舉措,未來中國奶粉市場的競爭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