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稱,國家禁用的有毒塑化劑有可能藏身保鮮膜。當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也發布報告稱,在被調查的16種PVC保鮮膜樣品中,有15種樣品檢出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劑DEHA。昨日記者走訪市場調查發現,在售的保鮮膜按材質可以分為三大類。專家提醒消費者,最好選購使用PE保鮮膜。
保鮮膜包生肉市場很常見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本市5家超市,大多數超市內都可以看到用PVC保鮮膜直接包裹生肉和熟食的情況,營業員們大多認為只要不包裹熱的熟食就可以使用PVC保鮮膜。
記者了解到,保鮮膜按照材質分為聚乙烯(PE保鮮膜)、聚氯乙烯(PVC保鮮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保鮮膜)。其中,PVC和PE保鮮膜是使用最為普遍的兩類。 PE保鮮膜主要是在各類超市銷售,而PVC保鮮膜則主要是在超市的生鮮、散裝食品區做食品包裝,此外各類賓館飯店等集團客戶采購使用較多。在各類保鮮膜中,PVC由于價格便宜、透明度高、黏性好,所占市場份額最大,達到六七成。記者在一款PVC保鮮膜的包裝上看到,上面寫明食品包裝用,其中含有的添加劑就包括增塑劑。
專家建議盡快出臺國標
昨日下午,記者與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取得聯系。董金獅告訴記者,有研究表明,允許添加的塑化劑一般在常溫環境下相對穩定,但塑化劑DEHA可在常溫下從保鮮膜中釋放并滲入到食物中,尤其是在包裝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奶酪和肉類)時更易釋放。在加熱食品時,保鮮膜中的DEHA還會加速釋放。
“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市場上保鮮膜有很多種,而執行標準卻不相同。一直沒有國家標準,導致有關部門執法無據。 ”董金獅如是說。記者在昨日上午的走訪中看到,PVC保鮮膜上所標示的執行標準五花八門,有輕工標準、歐盟標準,還有查不到的標準,有的甚至沒有標注執行標準。
董金獅告訴記者,“2009年,曾經起草了一個自黏性保鮮膜的標準,應該在2009年12月1日生效。 ”但由于多種原因,保鮮膜國家標準兩次推遲執行,時至今日,仍然沉睡在資料柜里。
危害
“國際腫瘤研究中心將塑化劑DEHA劃分為三類致癌物。塑化劑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主要的現象是雌性激素分泌增加,導致女性性早熟、男性不育癥,特別對嬰幼兒的生殖器發育有很大影響。 ” ——董金獅
建議
“消費者最好選購使用PE保鮮膜。如果用PVC保鮮膜,則最好不要直接用于包裝肉食、熟食以及含油脂的食品,也不宜直接用微波爐加熱。 ”——董金獅
背景
抽檢16個品牌保鮮膜15個不合格
塑化劑是被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加工中添加塑化劑,可使其柔韌性增強,容易加工。國家質檢總局早在2005年就特別強調,禁止企業用塑化劑DEHA生產食品用保鮮膜。而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近日分別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購買了市場上銷售的所有品牌的PVC保鮮膜,共16個品牌,送往國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結果令人震驚——16種樣品中,有15個樣品中檢出禁用的增塑劑DEHA,行業最大的幾家企業的產品幾乎全部落馬,其中最低超過檢出線98倍,最高超過檢出線472倍,平均超出檢出線200多倍。
三招鑒別PVC保鮮膜和PE保鮮膜
1.看顏色。整卷顏色泛黃的為PVC材質,白色的為PE材質。
2.手揉搓。 PE保鮮膜一般黏性較差,用手揉搓后容易打開,而PVC保鮮膜則黏性較好,用手揉搓不易展開。
3.燒一下。 PE保鮮膜用火點燃后,迅速燃燒,離開火源也不會熄滅;而PVC保鮮膜不易點燃,離開火源后會熄滅,且有刺鼻異味。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于克春
(北國網-半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