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路途中,居高不下的投訴量與增速一樣吸引眼球。
特別是每逢3月,汽車作為近年來315晚會曝光名單上的常客,更引發業界及消費者關注。根據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相關數據,2015年汽車及零部件品類的投訴量排名已升至第二位,比上一年增加了6891件,增幅達29.1%。
除此之外,質檢總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 2015年國內汽車召回總數達到554.85萬輛,再創歷史新高,新車質量越發引人擔憂。近日國內某門戶網站發布了一組調查數據報告。
報告中指出:
1、汽車消費陷阱普遍存在,利用信息的不對等性制造強制條款是消費者最主要遭遇的商家欺詐。
2、進口品牌的普遍高消費導致消費者對其服務質量期待更高,是導致其滿意度最低的因素之一。
3、過半被調查者選擇將出走4S店,將日常維修保養轉移至街邊店進行,行業維修保養格局或將迎來一次革命性變革。
4、消費者的法律維權意識和呼喚更嚴格法律監管的態度之間存在嚴重矛盾,這是維權意識的問題,也是法律監管長期缺位的結果。
一、汽車消費陷阱已成常態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汽車4S的規模越來越大,裝飾也愈加豪華。所謂人靠衣裝,對于部分經銷商而言,這是攬客的手段之一。
巨額投資之下,經銷商苦心琢磨如何最快收回成本乃至盈利,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如捆綁消費、霸王條款、虛假宣傳、隱瞞事實等就此萌生。
本次調查數據也說明目前汽車市場陷阱的普遍性。在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僅9.7%未在維修保養過程中經歷過商家欺瞞,而這一數字在購車環節更低至5%。
其中捆綁消費(如保險,強制加裝等)與配件定價過高,存霸王條款分別為購車和維修保養環節消費者遭遇最頻繁問題。商家正高頻制造自身與汽車消費者之間的不對等關系,以此強迫消費者支出更高的價格。
據受訪者反饋,問題最為突出的發生在進口車維修保養中。在參與調查的進口車車主中,僅7%表示從未在使用過程中遭受過商家的不正當行為,比之排在第二位的自主品牌低10個百分點。其中68%的消費者在維修中遇到過配件定價過高,45%經歷過小病大修,這些數據均高于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
近年來,進口車價格壟斷屢遭調查,雖有部分品牌已宣布部分零部件價格下調,仍難達消費者預期。而根據早先調查,部分進口車經銷商表示,其在汽車銷售環節并不賺錢,甚至賠錢賣車,這就必然導致這部分損失要在維修保養環節補足。
另外,消費者在進口車領域反饋出的嚴重不滿背后也不乏心理因素。進口車車主往往購車和維修保養成本更高,因此也期待更優質的服務。一旦過程中發現瑕疵,比之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車主更難接受。
二、維修保養或迎“大遷徙”
4S店維修保養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正使得消費者對其失去耐心。
根據2013年的一則調研數據,77.3%的用戶選擇在4S店進行維修保養,路邊店僅得票8.8%。
然而經過兩年多,4S店的絕對主導地位已經發生變化。本次調查中,已有過半車主表示,未來將考慮在街邊店進行維修保養,另有16%的車主則選擇了上門維修,依然堅定留守4S店的車主僅剩30%左右。
隨著互聯網進入汽車行業的程度越來越高,“4S店顛覆論”被反復提出。這一命題或許過分絕對,但4S店的生存空間不似以往卻是事實。尤其在市場下滑嚴重的2015年,數據顯示僅當年上半年就有約90%的經銷商處于虧損中,北上廣等多個城市皆出現一批4S店倒閉潮。而根據汽商會秘書長朱孔源預計,未來全國30%的經銷商可能會倒閉。
與此同時,人們對于街邊店和互聯網思維的維修店接受度達到空前高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4S店對大型汽車問題的維修或仍將占據主要市場,但小維修、小保養的市場份額縮水可以預料。未來隨著其他模式的健全,新的格局也正在醞釀。
三、一邊呼喚加強監管,一邊靠自己解決問題的中國消費觀
中國消費者與市場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一直有些微妙。
一方面,人們渴望政策與監管為自己做主。當被問及什么方式能最有效解決欺詐行為時,超85%的消費者認為應該由國家加大監管或懲罰力度,或是通過立法使消費更加透明。
另一面,當被訪車主認為自己被騙之后,卻僅有35.28%的人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更多人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與店家協商解決,或是告誡親朋好友不要繼續光顧。
這背后反映出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態。更多人在面對問題時,難以想到用法律途徑維權,而是選擇自主協商,即便結果不如人意。這在反射出消費者法律維權意識淡薄的同時,也有對于現行規定不信任的因素。這就折射出我國在汽車消費相關環節法制的仍不健全。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我國汽車消費領域缺乏頂層設計,亟需從政策上保證交易的公平和公開。
不過,現階段而言,消費者還是應該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抱有一定的信心。因為另一組數據告訴我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購車和維修保養中的糾紛成功率更高。根據調查結果,76%的消費者在遭遇買車或購車陷阱后,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其中,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消費者,事件的解決率為29%,比之總體數據高出5%。
這即是說,法律途徑依然是汽車糾紛中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在呼吁消費者強化法律維權意識的同時,我國仍需加快相關政策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