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傳承——賦予黃茶的重生
2022-10-19 點擊:次
2020年中國茶葉科技年會,這一年全國茶學會年會被定名為中國茶葉科技年會,應該是茶的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新時代轉折點。2020年茶學迎來了茶科學的春天。新中國成立,明前谷雨下被譽為“當代茶圣”的吳覺農奠定了茶學,陳椽提出六大茶分類方法,創建了高等茶學教育。王澤農創始了茶葉生物化學學科。從此茶從小農經濟,走上了象牙塔里。使茶最初的起點東方,原生產國中國,漂洋過海帶來的口感,沁潤了整個世界的嘴唇。改變著世界的認知,160多個國家,近30億人口,從源于口感的體驗,又有了新的全面科學的認識。
中國茶學界有了兩位自己的中科院院士,陳宗懋院士和劉仲華院士,這又是學會年會被定名為茶葉科技年會的底氣。陳宗懋院士在2020年中國茶葉科技年會的開篇:飲茶與健康研究四十年進展和問題談起,在“回歸大自然”的感召下,研究開始從天然植物中尋求替代品。四十年的研究結果是茶在動物實驗中都起到良好的效果,為什么在人體作用不明顯?是人體量大,茶中成分含量低,生物可利用性低作用不明顯。而中國的經濟的高快速發展,帶傳動各行業的爭先創優,新的茶訊為我們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喜慶。
安徽農大十年來,建立起國家實驗室,報批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020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十幾年來從茶葉稟賦的植物功能以自身特殊的功效和加工的匠心。從各類茶中選定小眾茶輕發酵黃茶入手,選用大葉成分含量更豐富、醇厚,在傳統的堆放、殺青及三悶三烘的各道加工工藝中改革創新,科學研發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統一。并通過理化檢測內含成分分析,制定出不同的加工時間、含水量的工藝標準。保持了茶的活性。特別是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能量。用生物化學的現代科學,揭示了茶兒茶素氧化形成茶色素的機理。建立起一系列加工標準。匯編成國家和省級的標準,來保障創新黃茶的物質含量、風味、品質。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