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本身有局限性,它本身并不能保證效率,一個真正能產生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保證外,還需要在誠實、公正、公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
為了達到超市的定額獎勵,買了一盒曲別針充數。回到家閑來無事,數起曲別針的個數來。一盒 標有120枚的曲別針,真正的數量卻只有98枚。
認為自己遇到了個案,在單位附近的文具店又買了一盒相同品牌、相同規格的曲別針求證,結果 卻更加離譜——枚。
一盒曲別針的個數,一般沒有人會買回家仔細數。但就是小小曲別針數量的缺失,卻折射出企業 的道德誠信問題。
誠信被忽視、被扭曲,甚至被嘲笑,可以說是時代的悲哀,說明社會的“墮落”。
在世界500強企業里,大多數企業都專門設立有“道德委員會”這一特殊機構,目的就是在于約束 、限制高層管理者們的不當或違規、違反基本道德的行為,甚至包括其個人私生活。
自古以來,誠信都是一個道德范疇的概念,并以其自身的規則性、契約性,完成對世人行為的指 導。其實,作為一種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經典商道——誠信,它是每一家想要贏得長期發展的企業的 必然選擇,并構成了企業文化中理念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部分。
然而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誠信”遭到了一定沖擊。
一些企業急功近利,覺得誠信使得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常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言而無信之事。 打出自由競爭的旗號無可厚非,但是自由在濫用手段、出爾反爾,那就是畸形自由。
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思這樣說:“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本身有局限性,它本身并不能 保證效率,一個真正能產生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保證外,還需要在誠實、公 正、公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多年實踐經驗昭示,誠信正是維系市場中多種自 由的重要紐帶之一,企業選擇誠信經營,其中成本往往比失信低得多。
雖然傳承著數千年文化道德底蘊,企業誠信文化終究是為企業經營利潤服務的。
商家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于是在企業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層面,將誠信道德性與趨利性并重的特點 充分地外化、物化,毫不吝惜自己對“誠信”二字的所有表達。
人們接受的最直觀的誠信表達,可以用這樣一些說法代替,即“誠信是一枚不用貼出來的商標” 、“誠信是附加在商品之上的額外價值”等。
客戶完全可以通過企業的有形產品、無形服務,或者企業向客戶公開發出的宣言之中,來充分感 受企業對于誠信的態度,并由此“總結”出更深層次的企業商譽。而商譽,正是企業經營中的重要無 形資產、最有效的廣告,容易形成社會連鎖認同。
有口皆碑的商譽,令企業經久不衰不斷發展,而虛假宣傳、欺騙誤導客戶的企業,輕者其產品為 市場唾棄,重者企業倒閉屢見不鮮,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已成為近十年來對誠信危機的最好注釋。
當然還有一些誠信的表達,并不借助于企業產品或者服務,它存在于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 間,以一種氛圍的形式,為人們所感受。
常見的,比如領導者對于下屬的充分信任,員工間的彼此信任,員工保證經辦或提供的工作資料 和信息真實、準確、完整等。雖然在經營過程中,企業的風格千差萬別,但基本的道德準則卻都是每 個人所必須遵守的。
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就是講究信用,建立誠信至上的企業文化。唯其如此,企業才會得到長 久可持續的發展,才會擁有良好的企業形象。
誠信也是一種品牌。企業發展,誠信為本,誰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誰就能在競爭中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