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網上,降價被罵已經是司空見慣。準消費者和已消費者儼然被一道價格的分水嶺劃分成了兩個世界的人,除了一部分心態較好的消費者外,其他人都多多少少地存在著類似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恰恰是對健康消費心理的傷害。
“巨型光棍節”剛剛過去,由此引發的消費狂歡也隨之落幕。各類商家,尤其是網購商家,著實撈了一把。當然,網絡消費的狂歡并不限于這一兩個節日,近年來火熱的網購和電子商務早已成為了日常消費的重要部分。而常常在網上購物的人,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對降價褒貶不一。
以最近火熱的某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為例,其商品定價頗有股市的風范,今天高高在上,不久則一落千丈,而且其中差價遠超一般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在這家網站的商品評價版塊里,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是抱怨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而是埋怨降價太快。
同樣,在另一家主營電子產品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樣如此,電子產品尤其是數碼產品,價格本來就存在極大的調整空間,面對飄忽不定的價格,同樣有不少人怨聲載道。經常是我剛剛以為占了便宜,馬上就降價。那點源自價格的滿足心理頓時蕩然無存。
當然,對于絕大多數還在挑選商品的準消費者來說,降價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哪怕有太多前車之鑒,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自己會是抄底的那一個,或者說是那一群。即使是心理上認為吃了虧的已消費人群,經濟上也并沒有蒙受實際的損失。那么,降價到底傷害了誰?
人們拋棄了,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拋棄了傳統賣場。但受到傷害最深還并不是它們。如今在網上,降價被罵已經是司空見慣。準消費者和已消費者儼然被一道價格的分水嶺劃分成了兩個世界的人,除了一部分心態較好的消費者外,其他人都多多少少地存在著類似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恰恰是對健康消費心理的傷害。降價本身并沒有錯,抱怨的人卻認為它錯了。或者說,認為不應該在自己剛剛消費之后馬上降價,而是應該與自己選擇該商品同步。陷入這一場消費與降價,抄底與滿足的游戲,一般很難清醒退出,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伺機而動和懊悔不已中,不斷地掏出腰包。
電子商務著重對消費心理的培養,這正是電子商務取代傳統賣場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正如同當年超市取代百貨公司一樣,新舊更替中,觀念為王。不幸的是,在每一個更朝換代般的消費模式更替中,必然要經歷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而更加不幸的是,我們現在似乎就正處于混亂之中。面對電子商務領域中數家獨大的瘋狂擴張,早就有人指出了壟斷的可能性,而無數隨著價格的風向標飄來飄去的消費人群,正是滋養壟斷的最肥沃土壤。
當然,電子商務的趨勢不可逆轉,但不可逆轉不一定就好。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卻也有相當多的有識之士指出了科技再發展會給人類造成的可能威脅。
況且,當今的中國電子商務領域還很不成熟,大家都在拼命融資和擴張,搶占市場才是第一要務。為達到這一目的,各種招數都可以用,成熟的客戶體驗和反饋機制尚未形成,只是將貨物換了個地方售賣,更通俗的詞語“網上購物”可能更適合。無規律的降價和消費心理的扭曲放在這一大的環境中看,其實并不值得奇怪。
降價傷害了誰?不滿足的抄底者?
傳統賣場?它們都受到了傷害,有的是心理,有的是利益。但降價終歸只是表面,傷害有限,背后的商業模式轉變造成的混亂和可能造成的壟斷才是最值得警惕的。今天被拋棄的,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今天覺得事不關己,明天可能就要被自己的短視所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