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民開始并繼續熱衷“玩錢”,熱衷虛擬經濟和迅速的暴利,那么,中國制造就仍將不會有什么突破,創新、質量、高端等經濟轉型目標的實現,仍將會進一步落空;短期行為、就業難、工人素質低、產業山寨等問題也仍將會繼續存在。
文/小 洛
當前經濟領域有這樣一個現象:似乎人人都在談金融。
近日遇到幾個“二代企業”家,談到企業的發展目標,不約而同都談到了一個詞:上市。
而與朋友談到大學生創業現象,發現年輕人不約而同都在談一個詞:融資。
而在媒體上看到,由于市場環境不好,經營成本上升,許多企業家都在干同一件事:放貸。
一些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都面臨著同一個苦:缺錢。
而在居民投資方面,人們談得最多的就是:買房、買股票。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業都熱衷于上市呢?
融資后的錢都用在了哪里呢?
據說目前中國已有各類私人股權投資機構(PE)7000多家。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這種行業如此發達說明了什么呢?
而近來這種機構與實體企業,包括與當當網、俏江南等等發生各種糾紛,又說明了什么呢?
企業都忙著上市、放貸、與各類金融機構拉關系,對于老板們來說,這是企業的重中之重。
日常的企業管理先不說,國家提倡的經濟轉型,創新創造從何而來,質量經濟從何做起呢?
近日報道美國制造業正在迅速回升,不能簡單判斷這是奧巴馬為支持自己的產業工人找飯吃以謀求連任,因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從此次金融危機中醒悟,制造業是支持國家經濟的基石,純粹“玩錢”的風險太大。
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穩扎穩打,不急不躁,長期堅持,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使之成為今日歐洲救星式的“盟主”。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制造業——盡管是初級加工或代加工,已經不能成為中國經濟的基礎了嗎?中國“金融業的春天來了嗎?”
事實未必——以溫州為代表的金融改革尚在初期。在這層表象之下,中國的實體經濟未來走向如何呢?
沒有人一心一意做實業,如果長此以往,設想一下,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一種新的“二玩結構”呢?
即:一是繼續由農村進城的產業工人支撐的中國初級產業(加工);二是由城市新的就業群體組成的所謂新型服務業,其中的核心將圍繞“金融”化趨勢,就是“玩錢”、“暴富”。
長此以往,人才會過度向金融領域流動,并帶來一系列連鎖社會問題。
假如“弄到錢”就算成功,那么誰來創造真實的市場價值呢?
結論是:如果全民開始并繼續熱衷“玩錢”,熱衷虛擬經濟和迅速的暴利,那么,中國制造就仍將不會有什么突破,創新、質量、高端等經濟轉型目標的實現,仍將會進一步落空;短期行為、就業難、工人素質低、產業山寨等問題也仍將會繼續存在。
最后說個段子:
甲和乙,兩位都是才貌雙全的一流經濟學家。他們是清華校友,也是在哈佛讀經濟學的同學。
畢業后,甲做了教授。乙做了華爾街大投行中國區主席。而乙的年收入可能是甲的100倍。職業選擇不同,收入差距如此之大。
這種現象,助長了社會潰敗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