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怪不怪的“中國式過馬路”,終于要被治理了。10塊錢的處罰,雖然有可能會落實到每一個人頭上,但絕大多數的民眾還是表示支持。因為,在“中國式過馬路”面前,他們有時是受益者,更多時候則是受害者。
只要你站在中國的各個路口上,就會發現無視紅燈、穿越馬路的現象極為普遍。穿越者們,包含著各類人群。并不是只有大學本科以下學歷的人在這樣過馬路,碩士、博士、高級白領、教授、專家等等,都是如此。
人們早已形成了習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式過馬路”,與穿越者的素質無關。
另外,很多外國人也加入了“中國式過馬路”的行列。起初,他們都是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這些無視紅燈、穿越馬路的中國人。現在,他們已經和中國人一樣習慣。“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些外國人的素質也不低,只不過是入鄉隨俗罷了。
上世紀80年代,當紅綠燈剛剛普及的時候,行人還是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的。但后來,當行人陸續地開始闖紅燈時,幾乎沒有人告知這是不對的,更沒有人因此而受到過任何處罰。于是,“中國式過馬路”開始發展并壯大起來,成為了一種習慣。毫無疑問的是,監管部門未履行其職責,造成了今日的現象。
當“紅燈停、綠燈行”這種最基本的社會交通規則都不需要遵守時,“聰明”的人已經發現,遵守規則意味著會喪失機會,至少會被人落下很遠。而不遵守規則,不僅不會得到處罰,相反還會被認為有膽識、有魄力。
正如那位在十字路口踹男人屁股的女人所說:“連紅燈你都不敢闖,你還能干什么?”于是,不遵守規則的人,會比那些遵守規則的人得到更多,并成為眾人羨慕的成功人士。潛在的道德體系、信用體系進而被顛覆。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質疑:中國式過馬路是不對,但至于上升到如此高度嗎?“勿以惡小而為之”!最小的也是最基礎的。
社會文明正是由許多微小細節構成的。
如果監管者們仍未意識到“中國式過馬路”是他們的問題,并且仍舊認為這種現象并沒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治理“中國式過馬路”必將重蹈“禁煙運動”失敗的覆轍。10塊錢的處罰,本身就代表著不重視,誰會在乎10塊錢呢?恐怕具體執行者們也不愿意為這10塊錢而去浪費時間吧?
實際上,類似于這次“10塊錢罰款”的措施,之前在很多地方也施行過。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很多城市開始集中治理“亂扔煙頭、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為,發動了很多老年人站街監督、協管。當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雙方的對抗很激烈,也帶來了很多其它問題。而真正改變行人習慣的,是街道寬闊、清潔后,且垃圾箱隨處可見,行人由衷地感覺到再“那樣做”已不合適,不文明現象大為改觀。
因此,治理“中國式過馬路”能否成功,在于監管者能否達成兩點共識。第一,該現象的普遍存在與民眾素質并無密切關系,歸根結底是沒有監管的問題;第二,治理“中國式過馬路”不是一件小事,歸根結底是在提升民眾對政府、對社會的信任程度。短期的、運動式的治理難起作用,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理過程。
加強監督,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在其他許多領域也同樣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