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社會上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把食品產業做成良心產業!”
“大頭娃娃”出現時食品生產經營者曾經說過,“三聚氰胺奶”、“瘦肉精豬”出現時食品生產經營者也說過,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食品生產經營者代表還在信誓旦旦地這么說。十來年過去了,良心產業是否真能無愧于天地良心呢?政府主管部門判斷,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消費者卻總是放心不下,時不時冒出的有毒有害食品事件,讓剛剛松弛的神經又緊繃起來。
有人用兩句話給良心產業下了結論:不管不得了,管也管不好!有人用八個字對食品生產經營者表示失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民以食為天,管得了也好,管不好也罷,食品產業只能做好,不能做壞,無論政府主管部門還是生產經營者,不容有半點僥幸、絲毫懈怠,這是全社會的共識。
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細數十年來發生的樁樁件件食品安全事件,與其說是質量問題,不如說是違法犯罪。
從犯罪動機來看,絕大部分不是過失疏忽,而是主觀故意。三聚氰胺奶、瘦肉精豬、蘇丹紅咸鴨蛋、染色饅頭、劇毒農藥灌根韭菜,生產經營者哪個不知其有毒有害?哪個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道德的缺失、價值觀的異化,演繹出一幕幕人間悲劇。五千年文明古訓、千百條嚴刑峻法,在小小一個“錢”字面前竟脆弱得不堪一擊;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區區一個“利”字的誘惑下,竟蛻變成殺手、禽獸,違法犯罪充斥良心產業。
心病還得心藥治,拯救良心產業,首先必須拯救良心。良心是維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自然規范,良心一旦缺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將發生一系列沖突矛盾。良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拯救道德于墮落。沒有這個自律道德法庭的約束,人就會膽大妄為不顧天理,人就會私欲膨脹不顧情理。如果食品生產經營者都是有良心之人,就不會干出缺德之事,就不會生產出有害之物。
拯救良心,需要法律保障。有德之人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于心,有知之人做錯事能捫心自問并深感內疚,無良之人做壞事竟心安理得,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如果人人都有良心的話,社會所制定的憲法、法律、規章制度、戒律戒條等都將是多余之物。正是由于一些人欠缺良心,所以社會不得不制定法規戒律來進行約束,不得不建立有形法庭對人的失范行為進行審判。立法部門正對現行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規章進行修訂,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處罰力度,無疑會對良心變異之人產生震懾作用。
拯救良心,必須從教化抓起。五千年華夏文明許多優良品質瀕臨失傳或者已經失傳,“仁、義、禮、智、信”這些世代相傳的安身立命準則仍有其現實意義,物質家園不能建立在精神家園的廢墟之上,學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需要塑造人格,社會在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需要構建商業文明,人類在追求財富的同時,還需要把自己修煉成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良心產業呼喚良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