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很少有企業的打假維權行動是大張旗鼓、昭告天下的,而是在背后十分隱蔽地進行著。甚至有的企業明知道市場上有假貨,但因怕破壞皮牌形象,反而對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無形中助長了制假販假之風。
因此,每年的3月15日可謂寄托著普通消費者太多的關注和期待,當然,也令企業特別重視。
在今年3·15,央視財經頻道照例舉辦了盛大的“打假”晚會。在晚會上,包括蘋果、大眾等知名國際品牌,以及江淮、網易等數十家國內企業紛紛上了打假的黑名單。毫無疑問,上了這一不光彩的榜單,引起了當事企業的高度重視,晚會正在進行中或者剛剛結束,就有企業針對晚會的打假予以了回應抑或道歉。
從效果上來看,對于在平日里習慣被商家忽略的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一場規模宏大的打假盛宴,的確能夠在感官上刺激很多人的眼球,并贏得不少人的支持。這一點,應當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就在公開道歉的背后,卻折射出企業對媒體打假的種種抵觸。
媒體,作為“社會的良心”,應該履行打假職責。然而在中國,企業對于媒體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更談不上與媒體聯合打假。關于這一點,作為媒體人的筆者可謂是深有感觸。
一般企業打假維權,主要有的三種途徑:第一,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即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即企業發現產品被假冒侵權后,直接向侵權者提出民事賠償,要求侵權者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相關損失;第二,尋求行政保護。即企業發現產品被假冒后,可向侵權行為發生地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申訴,由相關行政機關依法查處,使侵權者停止違法行為,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第三,尋求司法保護。即企業發現產品被假冒后,向有管轄權的地方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侵權者賠償經濟損失。
企業為什么不愿直接公開打假?
從短期效益來看,企業打假必定會涉及到公司的代理商和產品經銷商的利益,影響到該公司產品的銷售。因此,一些企業怕打假,怕公司業績受影響而采取回避的態度,但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長遠效益來看,市場的秩序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就要求企業用“誠信”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而不應該諱疾忌醫。
對于企業拒絕與媒體聯合打假,除企業自身問題外,個別媒體也應該從自身出發,檢討自己打假的初衷、過程與實際的效果,并以嚴謹的態度來恪守媒體當有的客觀中立立場。因為媒體作為連接企業、消費者和監管者的一個中介,本身亦處在復雜的利益鏈條中。一方面,媒體需要依靠消費者的認同來獲得根本上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媒體也需要通過企業的廣告投入來維持自身的生存乃至擴張。
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打假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也不排除有人打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經濟收益,這些都是為當下法律所許可的。但對于媒體而言,打假必須將公德置于不可動搖的第一位,并盡可能拒絕自己的打假行為被經濟化。因為只有如此,媒體的中立與客觀才算有了基石,媒體打假的公信力才能被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