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強生產品致癌事件被法院判決向一名女子的家人支付7200萬美元賠償金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思索,同時也有很多網友紛紛吐槽:侵權事件我也遇到過,這天價賠償卻從沒見過。
其實不止這起案件,美國消費者獲天價賠償金的事件也不時發生。這不禁令人生疑:美國消費者為何可以如此容易獲得天價賠償?
美國舉證責任制度降低維權難度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看似“漫天要價”的高額賠償要求,常�?梢缘玫椒ㄔ褐С�,主要是因為美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比較全面、完善。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若想證明制造商或者銷售商的商品存在缺陷,往往困難重重。為了強化消費者的權利保護和侵權補償,美國法院審判中往往會引用“事實自證”
的原則。也就是說,只要法官能在原告提供的間接證據中,推斷生產商存在過失,那么,生產商就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比如,消費者使用某制造商的產品發生人身侵害時,只要能夠證明是因該商品發生了人身傷害,制造商就應該承擔責任,賠償損失。這樣的制度就弱化了消費者的舉證責任,也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
商家的惡意行為要受到懲罰性賠償關于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數額,美國許多州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的金額通常很高。
這種賠償一般是在某一個特別嚴重的案件中,集中爆發一次大額補償,受益人是一個或一群原告。
有一個案例曾被媒體熱炒,美國一個老太太在麥當勞買咖啡,結果被咖啡燙傷了,在法庭上判了27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之所以賠這么多,是因為在此之前發生了上百起顧客被燙傷的情況,麥當勞卻漠然處之,對于客戶投訴也置若罔聞。
在美國人眼中“過失”和“惡意”是迥然不同的概念,如果商家的行為是惡意的,就必須進行懲罰性賠償。根據美國相關規定,最終法官判決處巨額賠償金。
中國懲罰性賠償金額通常較低中國目前也有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但是同時也做出了限制。對于懲罰性賠償,中國規定金額不能小于受害者的損失,這主要是為了對消費者的利益進行全面保護。
但若數額遠遠高出受害者損失的數額,就會給受害者以不當利益。所以,中國只對消費者實際的直接損失進行賠償,其數額也往往較低。
消費者舉證維權花費多且可能不被認可在強生此前的51次產品召回事件中,有48次將中國列為不召回之列,中國不健全的消費者保護制度是此類事件發生的元兇之一。
目前,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雖然對發生消費糾紛時的舉證責任沒有做專門的規定,但是按照消費糾紛屬于民事糾紛范疇的推論,消費糾紛應當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
在消費糾紛中,消費者無疑居于弱者的位置,如果舉證讓消費者去做,消費者就需要將商品送至專業機構進行檢測,商品檢測隨之產生的高額費用也是需要消費者承擔的,這筆商品檢測費用往往會超過商品本身的價值。
消費者的單方送檢成為商家不認證結果的理由,即便是通過商品檢測鑒定查明出了問題,經營者也還是會以種種原因不承認檢驗結論。這些現象對消費者維權來說都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