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2022-04-2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之后,國家層面出臺的第三份市場化改革重磅文件。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教授趙忠,福州市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敖翔等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市場經濟改革的繼續和深化
2020年《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從經濟活動最基礎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出發,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目的是實現要素價格由市場決定、要素流動自主有序、要素配置高效公平。在此基礎上,2021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從市場體系基礎制度、要素資源配置、市場環境和質量、市場開放和市場監管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行動部署,特別明確指出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標準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居于這些標準首位的就是“統一”。統一是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市場統一,才有公平的規則、完備的制度,才能保證有序的競爭和完善的治理。
《意見》在前兩份文件基礎上更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化改革的目標,開宗明義強調我國要建成“統一”的大市場,其中包括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市場設施、要素和資源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市場監管等,指出“統一”的大市場才是真正強的市場。三份文件一脈相承,層層遞進,為我國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強支撐。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的關鍵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一是因為我國有14億多人口,約4億中等收入人群。人既是勞動要素也是消費源泉,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裕的人力資本,也為商品和服務市場提供了充裕的消費出路。二是我國疆域廣闊,各地資源稟賦、發展條件差異很大,從而為各類產業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國是全球唯一的產業完整、設備門類齊全的工業國家,具有聯合國所列出的工業分類41個大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很多城市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佛山的陶瓷、曹縣的漢服、晉江的制鞋等。
但是大市場不一定意味著是強市場,不一定是有韌性的市場。比如地方保護主義、市場分割與歧視、制度不統一等等,都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阻礙市場規模優勢的充分發揮,從而影響到群眾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這凸顯了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義。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方面,只有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只有國內大市場統一了,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資源向國內匯聚,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利于各區域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合作
由于歷史、自然地理條件、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差異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由此導致區域差距較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是否認各地區的差異和主觀能動性,而是更加有利于各區域通過市場的信號作用來發掘各地的比較優勢。《意見》強調,“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良好生態。”“指導各地區綜合比較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找準自身功能定位。”“鼓勵各地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依法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防止招商引資惡性競爭行為,以優質的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吸引更多優質企業投資。”這些提法其實體現了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尊重各地區差異,鼓勵各地區在全國統一的基本制度原則下,主動作為,積極創新,參與競爭,從而進一步推動全國大市場的形成和完善。
《意見》提出,要優先推進區域協作,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這意味著不僅區域內部要一體化發展,區域與區域之間同樣要協調合作。《意見》從多個方面提出促進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的措施。“形成覆蓋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絡”“鼓勵不同區域之間科技信息交流互動”以緩解區域信息不對稱。“推動交通運輸設施跨區域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區域聯通、安全高效的電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網絡”,以緩解區域間的物理空間距離。“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積極破除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以實現公共資源的跨區域配置。這都能更好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協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與促進共同富裕戰略相適應的重要舉措
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根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關鍵環節。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讓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自由流動,配置到能產生最大價值的地方,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從而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自由流動仍未完全實現,一些地區仍然有對外來人口落戶的限制,將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與戶籍掛鉤,將落戶條件與學歷、文憑、年齡、單位等因素掛鉤。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險制度仍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各城市紛紛出臺吸引人才的政策,可能會形成勞動力流動的新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勞動力市場的分割,不利于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意見》提出,要“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只有從全國層面進行規范,才能清理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因素,真正實現勞動力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還體現在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分割,而背后的根源又在于不同的產權制度是否平等。《意見》提出“完善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制度體系”,有助于消除不同所有制所受到的區別對待。
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要素市場,在宏觀上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高效配置人力資源,有助于降低摩擦性失業,緩解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不匹配問題,有助于解決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為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穩就業”“保就業”夯實堅實的市場基礎。在微觀上,通過促進勞動力要素的自由和有序流動,有助于增加勞動者收入、減少勞動者收入差距。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絕不是重返計劃經濟
《意見》提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要合理劃分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明確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更不能代替市場。
政府發揮作用的目的是為了讓市場更好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如政府強化反壟斷、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清理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等,都有利于各類市場主體,不論所有制,不論規模大小,都可以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和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這都不是哪一家市場主體能夠完成的,必須要中央政府出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并從上到下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
建設現代流通網絡,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多層次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設施跨區域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電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網絡,這些都是降低物流和通訊成本的重要舉措。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并且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財務回報都不會很高。企業不愿意或者不能承擔的公共項目,需要政府積極主動投資建設,或者以政府投入帶動企業參與,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好硬件基礎。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為了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絕不是重返計劃經濟。事實上,正是一些還不夠“統一”的現象,反而帶有計劃經濟的烙印。土地市場仍處于城鄉分割狀態,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沒有按照統一的規則進入市場,造成土地價格扭曲和資源配置低效。在金融市場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獲得銀行信貸方面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區別對待,缺乏資產抵押的中小微企業獲得貸款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在數據市場上,某些大平臺對數據要素的壟斷,使得數據要素沒有得到最優利用、發揮最大作用,數據要素的可及性對中小微企業有待提高。這些正是市場不夠統一、市場要素和主體沒有享有平等權利的體現。消除這些不夠統一的現象,不是重返計劃經濟,而是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可以預期,《意見》的落地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和健全,消除各種阻礙大市場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性因素。讓市場主體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優化,促進生產率更高;讓各區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縮小區域差距,為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