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榆林市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提升研究
2023-03-16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摘要: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高水平發展是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榆林市農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在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仍然有很多不足的方面。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榆林市當前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定位以及在發展中遇到的困境,促進榆林市特色農業科學、健康地快速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以期助力經濟興旺,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一、緒論
黨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振興,保持農業農村全面健康發展,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效,推進我國農業農村建設。強調加強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對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提出新目標新要求。農業現代化是伴隨著社會經濟快速增長,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促進農業現代化創新,提升勞動力素養,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從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資源環境的改變,農業發展受到生產成本劇增、資源環境破壞等新問題,種種問題顯示傳統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因此,亟需改善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與成效,不僅關系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也是政府和學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二、榆林市農業發展概況
榆林市坐落于陜西省北部,處于黃河流域的上游,系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帶,轄一市二區九縣,總土地面積42920.2平方公里。榆林市不僅是全省著名的雜糧產區,也是全省重要的糧食和畜牧業主產區,作為陜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榆林市農業發展處在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特色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有助于彌補榆林市農業發展的短板,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趨勢。過去十年中,榆林農業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夯實了地方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也給當地農民帶來持續增收效應。
1.農業現代化水平逐年提升
榆林市擁有獨特的氣候、廣闊的土地和多樣化的地貌。長期的物競天擇,培育出了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如羊肉、小米、蕎麥、綠豆、馬鈴薯等,這些農產品的品質和產出量都處于在全省領先地位,在農業總產值中,特色產業的產值占比70%,規模覆蓋率為80%。榆林市2021年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了512.83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852元,比上年增長5.9%。糧食播種面積728.01千公頃,總產量223.72萬噸,比上年增長1.2%;2022年榆林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2.96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52.47萬噸,同比增長12.9%,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產量居全省第二,為全省穩糧保供持續作出“榆林貢獻”,農業現代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逐年有效提升。
2.現代農業特色基地全面啟動
榆林市現代農業特色基地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首先,白絨山羊得到很大的提質增效和增產增量。目前已有6個肉羊基地縣、5個百萬只養羊大縣、32個10萬只養羊大鎮、185個萬只養羊特色示范村。“陜北橫山羊肉”品牌享譽全國;其次,榆林的山地蘋果產業成為全市級的農業主導和脫貧致富的百億級長效產業。2021年,全市種植蘋果總面積達到116萬畝,總產量高達60萬噸,實現產值42億元的經濟效益;再次,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草藥種植、加工、營銷體系,實現“南芪、北冬、西甘”目標。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為 15萬畝之上,中藥材產量達2.8萬噸;最后,小雜糧作為全省眾口皆碑的品牌代表和榆林市重要的“生態作物”,其品種眾多且品質優良,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特色產業。
3.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產業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之路,榆林市作為陜北地區重要的農業基地之一,近年來也大力發展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第一,龍頭企業在產業融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主力軍作用。榆林市目前初步建立了農業信息平臺,實現部門之間的有效聯通。政府積極鼓勵民間組織成立專業農業產業發展公司,目前市級(含)以上的新認證龍頭企業有30家以上;第二,榆林市持續實施畜牧業“一拖三”工程,重點關注“羊子轉型升級提效益,蜂、驢、黑毛豬等特色產業擴大規模”,著力提高羊子生產效率,加強特色養殖生產體系建設;第三,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融合互助發展模式,搭建共享雙贏平臺,使得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從而實現產業富民。
4.糧食生產能力穩步上
近年來,榆林市積極推進糧食生產能力的提升,將糧食面積從縣、鄉、村三級分解,確保其穩定在一千萬畝以上,以此來滿足當地人民的糧食需求。2022年,為了實現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的五年發展目標,該市采取了節水改造、補灌擴面和技術推廣三項措施,特別是大力推廣“六大模式”,以此來鞏固農業生產的基礎。同時,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積極采用“高產田(噸糧田)+規模化生產經營”模式,進而推動糧食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三、榆林市特色農業發展困境
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本質,而鄉村產業發展的重點是農業,農業發展靠的就是特色。盡管近年來榆林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是,當前全市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仍然面臨著多重交織的困境。
1.特色農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匱乏
科技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引擎,而人才是關鍵。目前,由于榆林市的科研人員和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該市缺乏專業的農業現代化應用人才。由于榆林市地處位置相對偏遠,城市發展較為緩慢,產業發展遲緩,在高新技術人才引進方面處于“引不來”“留不住”的尷尬處境。再加上目前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農業專業人才仍然相對稀缺,還沒有形成一個有利于產業融合發展的人才儲備機制。
2.農業發展硬件基礎薄弱
基礎硬件設施是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條件。雖然前期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關硬件設施不夠健全,仍存在著一些挑戰,如基礎設施的不足、高科技農機的匱乏、系統的開發困難、智能化水平較低以及高端系統和實際操作之間的脫節等,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農業發展科技含量較低
盡管榆林市現代化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正在實施階段,但是很多職業農民還是以個體農戶自主經營為主,本市農業產業特色難以形成規模化優勢,且品牌建設意識不足,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導致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效果不佳,農業生產過程中科技含量也相對過低。
4.特色農業融合增長緩慢
產業融合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帶動榆林市農業特色產業增產增收的新引領。目前,榆林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正在面臨著諸如產業融合不足、產業鏈條過短和產業模式不合理等挑戰,這些問題導致了榆林市農業發展模式單一,科技創新不夠,經濟效應偏低等現象。此外,榆林市農業企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生產水平較低,深加工層次較低,產業鏈延停留在對原材料的簡單加工上,產品附加值較低,高端優質產品較少,經濟帶動能力有限。
四、榆林市特色農業發展路徑
為了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以示范園建設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引進和開發最新的生物技術和IT,樹立高科技農業的典范,積極探索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1.加快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應持續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硬件,為農業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首先,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技能,為推動數字化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節水設施建設,積極改造節水漏洞,集中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并全面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最后,通過加強森林覆蓋率和植被恢復,增強防沙和穩定土壤的能力。通過推廣農業機械化的深松整地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大幅提高土壤的肥力,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制定嚴格的耕地質量標準,為穩定耕地產能奠定堅實基礎。
2.完善農業現代化科技環境建設
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在于良好的科技環境支撐,包括了合理的機制,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科技創新的推廣等多個方面。首先,加強農業的科技支撐。提升農業領域的科技應用,注重科技推廣,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試點,激發農技人員的科技創新活力,積極推廣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技術,以提供農業生產效率;其次,積極共建科技、農業、發改、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多部門的農業科技推廣協商機制,為農業科技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再次,大力扶持農業科技相關企業的發展,在審批、貸款、建廠、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共贏目標;最后,加強與外部力量的合作,提升技術實力,強化技術支撐,加強技術建設和研究發展,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持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3.促進農業產業融合多元化發展
農業產業融合是通過農業的多功能性與各個產業相結合來實現農業的多維度發展,不僅能提升產業發展模式的層次,激活產業發展的活力,并運用不同模式的優勢,深化農業產業鏈發展,實現多樣產業合力協同發展。首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榆林市的優勢產業例如馬鈴薯、玉米、蘋果等呈現多樣化、特色化特征,大力優先發展優勢產業,帶動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其次,重視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通過支持專注于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型農民合作社,提高區域特色農產品競爭力,培養出一些加工知名品牌,推進多種形式的初級、精深、可持續的農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4.完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
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組織結構和完善的運行機制。首先,針對榆林市農業組織體系管理松散,組織結構不完善,制度不明確等問題,需要大力整改組織結,構消減不必要的部門,明確各部門責任和作用,對招商引資、開發利用、農業發展的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加強監管制度,注重審核有效性,避免管理中的混亂局面;其次,良好的運行機制是農業組織健康發展有效保障。為了促進產業的發展,要不斷創新和完善產業制度,建立健全的市場準則,推動科技創新,豐富和發展產業技術,以提升特色農業的發展能力。
作者簡介:張波(1980.06-),女,陜西綏德人,西安郵電大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層治理與區域發展研究。
陜西省榆林市科技局2021產學研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榆林市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與可持續競爭力提升研究(CXY-2021-138)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