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預付費商家“攜款跑路” 公證提存激活消費信心
2025-04-23 中國青年報 點擊:次
“我想消費者都會對預付費商家‘跑路’的事深惡痛絕,最典型的就是小黃車,你的押金是不是還沒退?”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張寧(化名)日前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年屆七旬的張寧酷愛游泳,最近幾年因游泳健身商家“跑路”,蒙受了不少損失。“我還算謹慎,選的是連鎖的大品牌,只辦一年卡,結果碰到‘跑路’,又辦了一張,沒兩個月又關了,損失了幾千元。”張寧說,身邊有的人辦十年卡,損失幾十萬元的人都有,“錢要不回來是一方面,找不到信任的地方運動就很煩”。
今年年初,張寧又在長寧區圣約瀚游泳館辦了卡。“一開始心里也沒底,聽了介紹說,我們的錢放在公證處,按月結算給游泳館,這就有一些保障了。”
張寧提到的保障是指長寧區公證預付資金監管平臺(以下簡稱“監管平臺”)。2024年3月,上海市政府印發了《2024年上海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要點》,其中提到,“對美容美發、運動健身等預付式消費領域加強風險監管,探索引入公證提存等方式加強預付資金監管。”
7月,在上海市、長寧區司法局和體育局的支持下,上海市長寧公證處協同科技公司,搭建了“公證提存+科技”的預付資金監管平臺。消費者支付的預付資金由公證機構監管,商家提供約定服務后,以月結方式劃付至商家。
長寧區公證處主任李遜敏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提存”是公證法規定的一種資金監管的法律工具,公證處是法定的提存部門,對提存賬戶的每一筆支取進行第三方監管。
“通過科技手段和法律工具結合,一方面有效防范了商家‘攜款跑路’的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也為愿意接受監管的商家提供信用加持,提升了消費信心。”李遜敏說。
預付費存在公證處,歸誰
作為圣約瀚游泳館的經營者,桑琪去年6月第一次聽說“提存公證”這個名詞。在此之前,圣約瀚小區的游泳館先后兩任經營商“跑路”,小區居民遭受了難以挽回的損失。眼看著游泳館一直閑置,在居民的要求下,小區業委會開始尋找新的經營者。
桑琪接手了游泳館。然而,游泳館開業后,附近居民們依然心存顧慮,不敢消費。預付資金如何監管成為被大家反復討論的問題。一名業委會成員將這一情況告訴了李遜敏。
彼時,長寧區公證處正在探索預付費資金監管模式。“近年來,多家知名的連鎖健身機構相繼關停,涉及會員人數多、未消費預付資金數額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因此削減,但消費需求仍然存在,陷入‘需要、想要,但不敢付費’的困境。”李遜敏介紹。
“公證提存,簡單來說就是買賣雙方進行一筆交易,買方先把錢放在公證處,約定達到一定條件,公證處才可以放款給賣方,公證處起到類似支付寶的作用。”李遜敏解釋,盡管司法部早在1995年就制定了《提存公證規則》,但她感到,實踐中到公證處辦理這項業務的并不多,原因在于公眾并不了解這一制度,公證提存的手續相對較繁瑣。
如何讓這一制度在預付資金監管中落地,成為李遜敏面臨的難題,“恰好圣約瀚游泳館也面臨這個問題,就希望以它為試點進行探索”。李遜敏多次到游泳館排摸經營現狀,了解商家顧慮,同時向周邊居民收集需求和建議。
“其實消費者擔心的就是一件事,一旦商家‘跑路’,他們的錢還能不能回來?首先要明確這筆錢的歸屬。”根據李遜敏的調研,以往預付費到了商家賬上,消費者不知道商家拿去做什么,有的被用以維持運營,有的被拿去開設新店,甚至被挪用。即使這筆錢按照行政機關要求,放在銀行的監管賬戶,依然是在商家名下。
“一旦商家‘跑路’,即使它賬上還有錢,但此時資不抵債,這時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也會優先清償場地租金、員工工資、水電燃氣等債務,消費者沒有優先權。”李遜敏介紹。
為此,長寧區司法局邀請了上海市各級人民法院以及華東政法大學的專家學者,開展共同論證,設計了這套公證提存模式的底層法律邏輯。提存在公證處的預付費依然屬于消費者,通過協議約定,將這筆錢反質押給經營方。享受經營方提供的服務后,經營方有優先取得服務對價的權利。“即使經營者真的‘跑路’,這筆錢也不會被作為債務,消費者的權益就能得到保障,如果消費者有債務,經營者也是優先順位能夠追償,雙方權利義務是平衡的。”李遜敏說。
在此基礎上,監管平臺于2024年7月上線。
公證提存成商家信用“金字招牌”
如今,圣約瀚游泳館前臺懸掛著“公證預付資金監管平臺入駐機構”的金色牌匾。桑琪坦言,某種意義上說,這成為了游泳館的“金字招牌”。據他估算,這為游泳館增加了20%左右的客源。
前來辦理會員卡、私教課的顧客,只需掃描牌匾上的二維碼,即可進入監管平臺,人臉識別實名認證后,選擇相應服務,線上簽訂服務合同。
“有的客人來辦年卡,擔心‘跑路’,我們就告訴他,錢放在銀行,由公證處監管。有的不相信,我們就讓他自己掃碼看合同條文。它不像一些平臺密密麻麻全是小字,很簡明,寫得很清楚,像劃重點一樣,老百姓一看特別可信,確實對我們有幫助。”桑琪介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合同中約定:“為實現資金安全,甲乙雙方協商一致,自愿同意在本合同簽署后,會員及課時相關費用通過預付費資金監管服務平臺,存放至上海市長寧公證處提存專用賬戶進行提存。相關費用存放至公證處提存專用賬戶后,不與任何一方其他銀行賬戶/財產發生混同。除因本合同約定原因發生結算、提取外,不可以其他任何原因要求從提存專用賬戶中提取款項。”
會員每次到店,需要通過手機進行一次人臉識別和場景確認,完成核銷。通過區塊鏈技術,監管平臺對消費內容、次數、消費金額、預付款余額等進行存證。“如果是年卡,每天扣除卡面金額的365分之一,如果是十次卡,每次扣除金額的十分之一。”桑琪介紹,次月,公證處會將相應費用統一結算給游泳館。
盡管監管平臺給游泳館的資金戴上“緊箍咒”,但桑琪對此十分理解。他幾乎不選擇在使用預付卡的商家消費,“我的小孩上興趣班,如果需要買很多節課,我肯定不選,寧愿選擇月付、季付的,哪怕要更貴一點”。
他身邊的一個朋友為孩子報名了一家藝術教培機構的課程,“單節課240元,如果一次性充值1萬元,就贈若干節課,相當于打了對折”。朋友充了1.6萬元,剛用了5000元,門店就進入了“裝修”狀態,申請退款遙遙無期。
桑琪所在的健身行業更是“重災區”。從業十余年,他見證了上海幾家知名的連鎖健身機構先后發展壯大,又相繼關門“跑路”。
桑琪介紹說,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提升樓盤檔次,會邀請大牌健身機構入駐,前幾年給予租金優惠。健身機構入駐后,面向周邊居民銷售。
“有的居民只愿意一年出3000元左右,銷售人員就會承諾,滿兩年打個8折,滿三年打個6折,讓他們辦長期卡,這樣一下能收上千萬元,這筆錢有的付了銷售人員的提成,有的可能用到其他店的房租。”桑琪說,幾年后,免租期到了,或者周邊新開了一家競爭對手店,面臨租金、設備老舊維修、水電費等資金壓力,周邊居民又都辦了長期卡,健身房拉不到新客戶,很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
在桑琪看來,加強預付費監管,有助于提升消費者信心,讓守法商家獲得市場認可,持續經營下去。
“沒有商家會愿意主動被監管,但可以讓消費者‘用腳投票’,反推商家使用。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而是通過市場手段推廣。”李遜敏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截至目前,監管平臺已有24家商戶入駐,上線相關消費產品近百項,訂單總數近500單,保障了1200多筆預付場景的安全交易,監管50余萬元的資金。
為預付費糾紛提前“上保險”
今年2月18日,上海養老機構預付費公證提存監管平臺啟動儀式在長寧舉行,以長寧為試點,探索“銀行存管+公證提存”監管養老機構預付費模式。
李遜敏表示,下一步,長寧公證處將積極推動這一監管模式向更廣泛領域延伸。“預付資金公證監管平臺可推廣至養老機構、養老社區、線下教培、美容美發行業等多個服務場景,目前教培行業的監管系統已在測試中。根據市場反饋和監管要素,將及時調整和優化平臺功能,確保監管模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過科技手段提高實體商戶的用戶體驗,確保商家和消費者在平臺上的操作便捷、安全、高效。”
桑琪回憶,監管平臺剛投入使用時,有一些功能還不太完善。比如合同約定,年卡會員單方終止合同,提前申請退費時,有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但那時監管平臺沒有劃扣手續費的選項。“收到我們的反饋,平臺方就會和我們溝通,在更新中加入相應的功能。”桑琪對此非常滿意。
如果雙方發生糾紛怎么辦?長寧區司法局副局長謝健介紹,監管平臺與上海仲裁委員會合作,在協議中約定仲裁解決機制,上海仲裁委員會可以直接調取存證,公證處根據仲裁裁決直接退費,大大減少解決爭議的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將于5月1日起施行。
在李遜敏看來,監管平臺是對《解釋》規定的有力補充。“公證處是預防風險的法律機構,如果發生了問題再去維權,成本會更高,效果也較差,公證就是事先在法律層面上個保險。”
她舉例,《解釋》明確了經營者提交消費合同文本、消費記錄、金額等證據的責任。如果經營者控制了上述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可以根據消費者的主張認定爭議事實。而監管平臺上,每一筆消費都通過區塊鏈記錄,任何一方單方面無法篡改,成為有力的證據材料。
《解釋》出臺后,不少商場聯系李遜敏,希望能讓旗下的預付費商家整體入駐監管平臺,“一方面避免商場承擔場地出租者的連帶責任,另一方面也希望吸引穩定的客戶群”。
“市場經濟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法治,一個是信用。司法行政部門希望通過樹立規則,把監管平臺打造成優秀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促進市場經濟主體活力迸發,提振消費信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謝健說。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