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臨近,朋友之間的玩笑捉弄可能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在消費者購買保險這一經濟行為當中,遭遇愚人的推銷技巧或者保障條款,那就會損害到投保人的切身利益和保險公司的信譽及品牌。不幸的是,消費者在買保險,尤其是通過代理人渠道投保時,經常被保險代理人精湛的愚人術忽悠得云里霧里,最后承受了損失,甚至鬧起了糾紛。
>>陷阱一夸大保單投資收益率
保險代理人在給消費者推銷某款保險產品時慣用的伎倆就是刻意夸大投資收益率。近些年來,投連、萬能和分紅三種新型險種成為壽險市場的主流產品,而這三種保險產品均涉及到保單投資收益率這一項目。事實上,除了萬能險之外,投連險和分紅險都不保證投資收益率。
先拿分紅險來說,保險代理人常常誤導消費者把預定利率加上分紅利率視為分紅險保單的投資報酬率。保險專家介紹,分紅險的預定利率是固定的,但每年的分紅率卻是浮動的,而且是沒有保證的。而對于跟股市掛鉤的投連險,保單的投資收益率就更沒有保證,關鍵是要看當年的股市行情以及保險公司的投資水平。保險專家提醒,對于有意購買投連險的消費者更需仔細閱讀投保特別提示書,弄清保險公司過去幾年的平均投資收益狀況。
>>陷阱二 保證保單不會賠錢
保險被認為是最穩妥的投資理財方式,收益率雖然偏低卻能夠保本。殊不知,與其他理財產品一樣,保險產品能保本也是需要前提條件的。但即使是最“穩當”的分紅險,如果投保人提早解約,特別是在保單生效后3-5年內提前退保,那就很可能虧本,而如果是在投保后的兩三年內解約的話,虧損額度還不小。而這一點,保險代理人在推銷產品的時候往往就“隱去”了。
保險專家介紹,保險公司每銷售一份保單,會產生諸如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和其他財務費用等,這些費用通常都會在一份保單投保后的前3年或前5年來提取,通過收取的保險費用來進行支付。若投保人在前幾年解約,保單價值準備金扣除相關各類費用后的金額,通常就會小于所繳保費,也就是平常說的“現金價值”(退保時能從保險公司領回的錢)會小于已繳保費,這也就意味著投保人損失了本金。
>>陷阱三隱瞞保單免責條款
某些保險產品對投保人設定了詳細的投保條件,但是為了把產品賣出去,保險代理人往往刻意隱瞞了這些免責條款,使得投保人在出現保險行為時,得不到相應的保障。而保險代理人的這種“障眼法”大多數出現在推銷重大疾病保險的過程當中。
因為在購買重疾險時,投保人如果沒有如實告知病史,那么在出現保險行為后既得不到保障,甚至連保費都有可能拿不回來。而作為保險代理人,有責任在消費者購買重疾險前仔細詢問其病史,并提醒其履行告知義務。保險專家提醒,消費者在投保前一定要仔細查閱保險條款內容,尤其是明確自己所投保險的保險責任以及除外責任,避免到時候出現不必要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