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兩成人從未享受帶薪休假
《小康》雜志發布“職場人休閑滿意度”調查
逾四成人“不滿”
職場人中,有超過兩成的受訪者雖然符合享受條件,但從沒享受過帶薪休假,每年享受帶薪休假的只占三成。
今天下午,《小康》雜志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發布"職場人休閑滿意度"調查。
調查顯示,近三成人因"有錢沒閑"而放棄了休假,帶薪休假在行政機關執行得最好,比例達到98.2%。
專家認為,影響休假的相關因素首先是文化問題,歐洲國家能夠很好地實行帶薪休假,就是因其有根深蒂固的休閑文化;其次是制度執行力,我國對不按規定執行帶薪休假的公司缺乏明晰的處罰標準。
調查僅三成人每年帶薪休假
根據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帶薪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帶薪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帶薪休假15天。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的假期。
也就是說,我國職場人每年帶薪休假天數在5-15天。
然而《小康》調查顯示,帶薪休假在現實中大打折扣。在受訪的職場人當中,只有三成人每年享受帶薪休假;有21.8%的受訪者雖然符合享受條件,但從沒享受過帶薪休假;另外有26.3%的受訪者"偶爾享受"帶薪休假。
作為社會的中堅,他們卻無法對自己的閑暇時間進行自由支配,休閑滿意度不高。
調查顯示,對自己的休閑狀況感到滿意的職場人只占兩成多,超過四成人感到"不滿"。
近三成人 有錢卻沒有閑
在關于"錢"與"閑"的四種關系(有錢有閑、有錢沒閑、有閑沒錢、沒錢沒閑)中,近三成的受訪者選擇了"有錢沒閑"。
調查顯示,"工作忙、壓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個人和家庭的收入狀況所限"、"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是影響職場人休閑滿意度的三大因素。
一沒閑,二缺錢,制度又不給力,是自稱"壓力山大"的職場人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此外,本次調查顯示,中國帶薪休假的軟肋在私企--僅六成私企員工表示,其單位按照或高于國家現行標準執行帶薪休假。而在行政機關,這一比例達到98.2%。
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外資企業,該比例也分別達到了97%、96.5%和95.4%。
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五大因素
1.政府人事、勞動保障部門沒有主動監督檢查
2.工作忙,沒時間休
3.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員工休假能省就省4.擔心上司對其工作態度的評價而不愿休假
5.勞動者維權意識和能力不足
●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在全國31個省份中進行,調查對象均為學歷在高中/中專/職高及以上、實際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的職場人。
職業集中在普通公務員、領導干部、職業經理人、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等十類,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009份。
落實帶薪休假最應采取的措施
A.政府有關部門強制督促,大力推行
B.對違反者經濟重罰,行政司法同步介入C.保障勞動者申訴渠道暢通D.對落實到位的企業進行社會宣傳
E.鼓勵民間的勞動者維權組織發展
原因分析
影響休假因素文化問題居首
為何帶薪休假成了中國職場人的奢望?
《中國旅游報》總編輯、國家旅游局綜合協調司前副司長高舜禮接受采訪時認為,影響休假的相關因素首先是文化問題。
高舜禮曾參與休閑度假、黃金周政策的研究制定,是此方面最有發言權的專家之一。
高舜禮表示,文化不是泛化的,也不是專業性的,而是深入民族骨髓、代代傳承不息、深刻影響群體意識的巨大隱形力量。
例如,每逢春節,家人都必須團聚過年。屆時,無論天南海北、富貴貧賤、男女老幼、假期長短,都要潮水般奔往各自的家,目標就是過一個團圓年。
正是受春節文化的支配性影響,每逢年關,無論工作多么忙,人人都要擠時間回家,再吝嗇的領導也會網開一面,放下屬的假,多發點兒錢,否則就會被視為不近人情的異類。
高舜禮說,西方人對于休假的觀念近似于我們對于春節的觀念,歐洲國家能夠很好地實行帶薪休假,就是因其有根深蒂固的休閑文化。我們與其存在的天壤之別實質就是這種文化的差距。假若全社會都能像對待過年那樣對待帶薪休假,恐怕這個問題早就不在話下了。
保障部門不給力帶薪休假打折扣
高舜禮說,第二個因素是制度執行力。在歐洲國家,對帶薪休假貫徹不力的用人單位要付出沉重的補償代價,高昂的違法成本促成了制度的貫徹施行。
我國勞動法雖然明確了帶薪休假制度,但對此類違法行為缺乏明晰的處罰標準,加上職場人往往存在種種擔憂,所以大家雖然心有怨氣,但還是得忍著點兒,這就形成了現在“民不告、官不究”的局面,最終導致了制度形同虛設。
此次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在勞資雙方力量的博弈中,資強勞弱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在強大的資方面前,勞動者自認為沒有對等的博弈能力,因此將希望寄托在國家強制力上。
受訪者也認為,帶薪休假落實不到位,最關鍵的因素是政府人事、勞動保障部門沒有主動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