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牛奶陷“早產”門 國家規定液態奶的生產日期是灌裝日期
屢遭困境的中國乳業昨日又陷風波。昨日,北京媒體報道有當地市民懷疑三元鮮牛奶生產日期“提前兩天”,讓沉寂多時的“早產奶”乳業老話題再度升溫。
本報訊(記者 劉俊、田欣)就北京市民投訴三元鮮牛奶“早產”一事,昨日,三元牛奶生產商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到目前為止未曾再接到其他消費者或市場上有關這一問題的投訴。而業內表示,早前業內發現的“早產奶”主要是把牛奶從灌裝后到出廠前的時間也預算在生產日期中,而廣州去年更查獲一起牛奶不標日期的行為。
據北京媒體報道,前晚,家住朝陽區潘家園東里的佟先生稱,奶站給他家送的三元特品鮮牛奶竟然有“早產奶”。17日傍晚,送奶工按常例送奶到家。他取奶時發現其中一瓶奶的生產日期為2012年1月16日,另一瓶是2012年1月18日。
對此,三元食品客服主管王永順查看了被指為“早產奶”的瓶蓋后表示, “8”和“6”很相近,不好確定是不是“8”,也不敢說一定不是“6”。他又指出,經初步調查,在生產該批鮮奶的車間和負責送貨的奶站均未發現生產日期標為“120118”的特品鮮牛奶。
昨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透過聲明稱,該產品經由“現代化、全自動生產線”加工而成,全過程由中央電腦自動控制,系現代化大批量生產,因此不可能出現一批次中的其中某一瓶奶的生產日期異常的問題。鑒于此,公司將現有沖壓式的產品時期方式改變為噴碼式的產品日期方式,使消費者對產品生產日期更加容易辨認、不易混淆。
專家:“早產”多是預算出廠時間
對于業內生產“早產奶”的動機,暨南大學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對本報記者說,原因在于乳制品是一種保質期較短的商品,企業與消費者都認為越新鮮就越好。即使是生產日期超前標注1天,都能為奶企減少很大的庫存與銷售壓力,產量越大的乳品企業就更是如此。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對本報記者表示,“早產奶”的“早”主要是把牛奶從灌裝后到出廠前的時間也預算在生產日期中。
王丁棉說,以鮮奶為例,如果乳企加班的話從灌裝到上市約需2~3個小時,其中還要花約1個小時對牛奶質量進行例行化驗。如果不加班,就可能得花上12~24個小時。酸奶情況也類似,不過當中存在一個發酵時間的爭議。
他說,傳統工藝的酸奶都是在灌裝前發酵的。不過近年市面出現了灌裝后再“后續發酵”的產品,例如所謂“老酸奶”。不過即便如此,生產日期仍應是灌裝日期,這個原則不但適用于液態奶,還適用于奶粉等其他乳制品。
記者了解到,質檢總局曾直斥“早產奶”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嚴重侵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乳制品行業的競爭秩序,同時也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近年被報道的
“早產奶”事件
2005年6月,媒體稱光明在其杭州生產基地出現“早產奶”,將6月10日生產的牛奶生產日期標為6月15日。
2005年7月,天津河西區質監局執法人員在三鹿酸牛奶批發點查獲了近900箱涉嫌超前標注生產日期的酸牛奶。
2009年6月2日,廣州對6家乳制品企業實施專項突擊檢查,發現香滿樓的9454盒產品(木瓜奶飲品2925盒、草莓味酸牛奶6529盒)標注生產日期均為“2009.06.03”。
新聞鏈接
廣州去年查獲一起乳制品不標日期行為
昨日,本報記者從廣州市質監局方面了解到,2011年查獲一起乳制品企業沒有標注生產日期的行為。記者了解到,這個做法比提早標生產日期更嚴重,因為會存在乳企隨意印生產日期的風險。
廣州市質監局有關人士指出,一直要求企業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注生產日期。按照規定,液態奶的生產日期就是灌裝日期。
據悉,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自2007年1月1日起,液態奶產品須驗明“生日”,包裝的顯著位置必須清晰標明其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已有66000條與三元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