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滿目的各種預付消費卡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隱藏著諸多的陷阱,比如“卷款跑路”就時常在各個行業上演,導致消費者損失無法彌補。但若運營得當,這些預付消費卡也能成為發卡企業的利潤“奶牛”,每年坐享固定收益。
不過,從目前來看,雖然政府相關部門已經加強了對預付卡行業的監管力度,但是,利益的誘惑仍然讓這一市場布滿陷阱,如何根除預付卡行業的亂象,更需要監管部門的多管齊下。
巨額無息貸款
小吳是一家國有企業的普通員工,一到重要節日,作為禮品發放物,各類消費卡總是首選。“因為直接發現金不方便,而且消費卡也可以避稅,所以發放消費卡給客戶最合適。”小吳告訴記者。
而這也成就了一大批第三方支付消費卡或企業自行發卡的巨大市場,在這個消費卡的世界里,發卡企業成為融資平臺,基于這筆“無息貸款”,企業可以零成本進行各種理財和投資。不僅如此,哪怕是卡內僅有幾毛或者幾元錢的余額,積少成多之下也能給企業每年帶來幾萬甚至數百萬元的固定收益。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大類型的消費卡,一種是具有第三方支付資質的通用卡,即除了在發卡企業體系內使用外,還可以在其他簽約商戶使用,比如聯華OK卡、杉德卡、得仕卡等;第二類則是企業自行發行,只能在本企業體系內使用的單用卡,比如一些健身卡、美容美發卡、超市消費卡等。
相對而言,通用卡的發行量和所涉及金額是巨大的。根據聯華OK卡發行方百聯電商旗下子公司安付寶公布的信息,截至2011年7月底,因支付業務形成的備付金余額約為9.41億元。所謂備付金余額即已經收款但還未發生消費的存額。有業內人士稱,聯華OK卡每年的銷售額可達40億~55億元,每年可給百聯體系的現金貢獻達15億元。
而有知情人士指出,上述數字還太保守,聯華OK卡每年的發卡總金額可能在70億~80億元。
“龐大的發卡量給了發卡企業巨大的資金沉淀,根據商戶合作協議,客人在店內拉卡消費后,資金一般是劃入發卡企業,事后再由發卡企業在賬期內結算給發生消費的商戶。而這中間會有一個時間差,有些百貨類企業的結算周期較長,賣場類企業一般采用隔夜即第二天結算方式運作。”長期研究第三方支付,并與一些發卡機構、超市等有業務聯系的歐諾阿卡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于先生透露,即便只有一天的賬期,如此龐大的金額也完全可以讓發卡企業有足夠的時間運作一些短期理財產品,更不用說那些涉及幾個月賬期的款項,絕對是帶給發卡企業一筆巨大的“無息貸款”。
一些長期從事消費卡發行或代理合作的業者反映,大型發卡企業獲得這筆“無息貸款”后,一般會有幾類投資流向,第一種是比較保本和成熟的理財產品,比如對于隔夜即結算的款項一般投資30天期至90天期、利息率在4%~5%的短期理財產品,只要每天的資金周轉正常,則能保證獲得比一般存款利息稍高1%~2%的利息收益,由于資金量大且風險小,這種方式能給發卡企業帶來穩定的不菲利潤;第二類則是股市類投資,但考慮到有一定風險,所以發卡企業會將資金用于獲利可能性較大的打新股;第三類則是用于新店投資,這多發生在發卡企業本身是經營零售的公司身上,類似健身房、百貨、美容美發店等,因為這類發卡企業自身具有拓展網點需要,不過這種方式風險最大,畢竟有借有還,且新店盈利需一定周期。
“沉睡余額經濟”不容小覷
除了上述利益,發卡企業還有一筆穩賺的錢,即來自于卡內余額。“說來也許很多人不相信,發一張消費卡,通常可以保證有10%的利潤。這筆利潤來自于傭金、卡內余額以及利息。以信用卡作比較,一般銀行信用卡消費,銀行收取千分之五到1%的手續費,但聯華OK卡等較為強勢的通用卡則會收取1%~3%的傭金,但這不是最大的獲利點,關鍵還在于卡內余額。”時富金融消費類分析師廉波指出。
記者多方采訪后了解到,卡內余額分兩種,一種是暫時未消費,但之后會消費的,比如一張100元面值的消費卡,暫時先使用了50元,還有50元余額會在未來有效期內使用;第二種則是幾乎不會再使用的“沉睡余額”,由于消費卡不能提現不可找零,因此不少人都會將卡內從幾毛錢到幾元錢不等的尷尬余額剩下,不再使用,當這看似不起眼的小額余額“聚沙成塔”后,一筆巨大的“沉睡余額利潤”就產生了。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通常占據卡值面額3%~5%的“沉睡余額利潤”會成為“結余”,以一個年發卡金額約1億元的企業來計算,加上利息等,其一年僅卡內“結余”就會給企業貢獻高達約500萬元的利潤。
“需要注意的是,以前這些結余可直接計入利潤,根據新的第三方支付規定,現在這些結余不能直接計入利潤項目,但商家并不會擔心,因為這筆資金的使用權掌握在自己手里,發卡企業依舊能通過各種資本運作使這筆資金給公司帶來收益。”于先生指出。
“這里就要說到海外相關法制的健全和對發卡企業的嚴格管控了,海外市場的零售商也有發行消費卡的,但與國內作為送禮或發放福利不同,海外市場企業發放消費卡僅是針對個人,即親友之間個人送禮,一般只有10歐元~50歐元面額,以一個普通歐洲人2000歐元月薪來看,這樣的面額實在很小。所以發卡企業難以有巨大的資金沉淀,自然也不會借沉淀資金做大量投資。此外,海外相關部門對發卡企業有嚴格的審核與評估,比如發卡金額會在工商登記時作為發卡企業的‘或有債務’進行登記,一切都很透明,便于監管。而在國內市場,這些監管似乎還并不明確。”于先生坦言。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