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記者劉進 嚴明芳
甘肅,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敦煌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絲綢古道上的歷史遺跡,生動地記載著曾經的商業文明。
新中國60年,在這片神奇土地上,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石油煉化基地玉門油田,以及擁有儲量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鎳都金昌,更有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從這里騰飛。
甘肅的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滄桑巨變背后演繹了一條清晰的質量保障之路。如今,甘肅人清醒地意識到,經濟提速固然重要,質量安全更趨緊迫。甘肅輝煌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被深深打上了質量安全的烙印。
名牌的支撐是質量
60年來,甘肅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富于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并崛起了一批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型企業、新興產業和工業城市。依托資源能源優勢,發展成為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煤炭電力、輕紡食品、建筑建材和醫藥等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國家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為全國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大力推動科教興省、工業強省和質量興省戰略,正如甘肅省副省長石軍所言,“打造質量甘肅成為幾代人的不懈追求”。
而推進名牌發展戰略,正是這一工程的突破口。
從1994年起,甘肅把發展名牌事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從1995年至1997年,甘肅省經貿委和技術監督局向社會發布公告,分別推出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名牌產品。如今,金昌鎳、蘭州百合、禮縣大黃、臨洮大麗花……已成為甘肅省的“名片”。蘭州潤滑油廠的“飛天”潤滑油和金昌鎳都實業公司的電解鎳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結束了甘肅無緣中國名牌的歷史。
在今年6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與甘肅省政府簽署《關于支持甘肅優勢產業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合作備忘錄》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根據雙方約定,國家質檢總局將著力支持甘肅推進以質取勝戰略,扶持甘肅優勢產業壯大,同時支持甘肅實施名牌戰略。在中國名牌評價目錄的設置上,對甘肅優勢特色產業予以支持。
而甘肅對此作了積極響應。省政府承諾強化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把產品質量安全列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體系中,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牽頭負責、部門齊抓共管的質量工作機制和考核機制,建立甘肅省政府質量獎;完善名牌評價工作體系,鼓勵企業爭創中國名牌、甘肅名牌、出口免驗產品,加強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監督管理。
近年來,甘肅先后實施立足于利用比較優勢創造名牌、發揮后發優勢培育名牌、加強產品認證發展名牌、加大源頭治理保護名牌的一系列舉措,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扶優扶強,發揮名牌產品帶動經濟增長的持續效應。2003年10月,甘肅頒布實施《甘肅名牌產品管理辦法》,規范了名牌產品的申報評價活動,保證了評選和推薦質量,為名牌產品的爭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后,又出臺了《甘肅省2003~2010年名牌戰略實施意見》。
同時,為促進品牌群不斷壯大,甘肅省通過“打假治劣,保護名優”,運用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提升名牌產品技術水平等措施,為名牌成長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名牌產品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截至2008年,甘肅名牌達315個。甘肅省中國馳名商標,已從2007年底的3件迅速增加到11件,著名商標數目也已達到了238件。
工業強省中的質量元素
質量反映的是區域經濟的綜合實力,代表著一個省的形象,“工業強省”戰略需要以質量振興為基礎。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甘肅省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2002年,甘肅省委、省政府不失時機地做出了“工業強省”的戰略決策,再一次明確工業引領甘肅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地位。
2005年,甘肅把質量擺在了“工業強省”助推器的突出位置,提升質量觀念,指出:實現以質取勝,走西部開發與質量同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后進區域實施經濟追趕戰略的根本出路和主要途徑。
一系列可圈可點的工業產品在全國叫響、暢銷,成為帶動甘肅工業經濟起飛的“助燃劑”:金川公司的“金駝”牌電解鎳、電解鋁,中石油蘭州潤滑油廠的“飛天”牌潤滑油(后統一為昆侖牌)、“黃河”啤酒、“奇正”藏藥、金昌鎳、祁連山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泥,天水長城電工器材廠的鎢基高壓耐弧觸頭……輝煌的背后,質量元素熠熠生輝。
近年來,甘肅工業不斷提速,甘肅產品不斷擴張。甘肅主要工業產品采標率達到80%,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全省組織驗收(復審)通過采用國際標準44項,蘭州市順利通過了“國家重要技術標準城市”驗收。在工業的強勁推動下,甘肅省的經濟總量在“十五”期間實現了翻番。
今年以來,甘肅共抽查11大類的104種20024家企業的26101批次產品,各類產品抽樣檢驗合格率為85.02%,比2007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主導產業的產品如建筑用鋼材、有色金屬、汽油、柴油、通訊設備、低壓電器合格率均為100%。食品總體質量狀況明顯改善,2008年,糕點餅干、乳制品、瓜子及啤酒合格率為100%,小麥粉合格率為96%,白酒合格率為91%。
各地政府更加重視“質量興市”工作,推進的力度不斷加強。2008年,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質量興市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堅持質量興市活動與落實各級政府的質量工作責任制相結合,與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相結合。截至2008年,全省14個市(州),86縣(區)中的82個縣(區)開展了質量興市工作,覆蓋率達到95%以上。在一些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突破,逐步推開了質量興業或質量興企活動。
2008年,甘肅省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1221.7億元,是1952年的553.9倍,是1978年的11倍。工業的迅速發展使甘肅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去年全省GDP突破3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471億元,分別為1950年的962.7倍和1978年的 22.9倍。
質量文明新時速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甘肅經濟進入快速轉型新階段。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人民生活質量成為新的追求。甘肅省根據自身環境的特點和發展要求,轉變發展觀念,大力開展生態保護、循環經濟和以農業食品安全為重點的質量建設,打造生態文明、提升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
早在1999年,甘肅省被國家列為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的3個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GDP、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從發展風電入手,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打造新能源大省。2007年底甘肅被國家列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份。省里積極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展開調研、規劃,完成了《甘肅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規劃》,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從抓好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入手,圍繞基地、園區、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4個層次展開工作,重點謀劃“一區七基地”循環經濟基本載體的規劃和建設。
“一區”為“甘肅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旨在構建以循環農業為基礎、循環工業為主體、循環第三產業為補充的循環經濟體系。“七大專業基地”,一是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業為主的“蘭白”(蘭州、白銀)循環經濟基地,二是以煤電化工、石油化工為主的“平慶”(平涼、慶陽)循環經濟基地,三是以有色金屬新材料為主的金昌循環經濟基地,四是以清潔能源和冶金新材料為主的“酒嘉”(酒泉、嘉峪關)循環經濟基地,五是以加工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天水循環經濟基地,六是以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張武定”(張掖、武威、定西)循環經濟基地,七是以林業、草業和中藥材等生態經濟為主的“甘臨隴”(甘南、臨夏、隴南)循環經濟基地。同時積極提升現有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功能,推進骨干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抓好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建設。
甘肅省初步篩選了167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涉及冶金、有色、煤炭、電力、石化、建材等行業,總投資900億元。這些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150億元左右,實現利稅250億元以上,并將在節能減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甘肅省繼續大力開展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今年5月,甘肅省質監局印發了《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加強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的意見》和《甘肅省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實施辦法的通知》,健全完整的質量監管體系,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把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關鍵環節納入監管范圍,實現全過程監管,督促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防止出現質量安全事件。加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了較高水平,2008年全年4次抽檢綜合合格率達98%以上。
2009年6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與甘肅省在蘭州共同簽署了《關于支持甘肅優勢產業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合作備忘錄》,標志著甘肅省進入全面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甘肅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名牌戰略、構建循環產業體系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撫今追昔,甘肅省副省長石軍坦言:“甘肅60年的輝煌發展,印證了她的質量發展軌跡——從滿足基本需求到滿足產品質量和品質,再到生態質量、環境質量、生活質量的大質量觀。如今,甘肅已經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的軌道。”
60年,是起點,也是轉折點。我們有理由相信,甘肅人民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不遠的將來定會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