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新聞網訊(記者賀小雁)黃金周就要到了,各商家又開始各顯其能進行促銷。在鋪天蓋地的贈卷、打折、返現金等促銷活動中,大部分誠信守譽的大商場會實實在在地讓利于消費者。但是,在利益驅動下,少數經營者會絞盡腦汁研究促銷策略,設計消費陷阱,制定誤導手法。本網記者從省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了解到商家的一些促銷陷阱,在十一黃金周到來之前,本網記者就為您揭開這些虛假促銷的手段。
虛構原價
經營者虛構出高于商品實際價值的原價,再以打折、特價或過季甩買為噱頭,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一些生產廠家為配合經營者,在商品上標注虛假的市場零售價或市場建議價。為避免掉入價格陷阱,對某些商品有購買意向后,消費者一定要在節日促銷前,到商場去了解其真實價格。
循環消費
經營者以贈送購物券為誘餌,利用消費舍不得廢棄購物券心理,設置一些消費條件,引誘消費者循環購物。事后,很多消費者發現,為了花掉購物券,往往會購買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家庭消費計劃也往往被打亂。
商場在購物券使用上,會設置很多限制,購物返券僅僅是一個促銷宣傳手法,部分消費者得到購物券后,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判斷購物券是否貨真價實,最簡單的方法是,確認購物券是否在整個商場無條件消費,確認一些大品牌商品是否參加活動。消費者不難發現,在所有商場促銷活動中,商場中的超市從不參加贈券、打折活動,因為超市商品的價格沒有多少虛假。
拋售積壓商品
經營者以打折、送贈品為誘餌,利用節日消費高峰,拋售積壓商品、滯銷商品、過季商品甚至有一些劣質商品。提醒消費者,購買反季特價商品時,要考慮商品“三包”期限因素。一些過季服裝、鞋、小家電等商品,在明年夏季使用時,已經超出“三包”期限,一旦出現商品問題,經營者將不再承擔任何法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