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重申今年的高考招生取消奧賽加分。但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超過95%以上的高校在招生條件中明確提及學科競賽獎項。奧賽儼然已成為少數學校少數學生的游戲,因為奧賽獲獎學生集中在個別省市的個別高中,且獎項越高,集中度越高。
2018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正在進行。今年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90所高校已結束報名,正在對報名考生進行條件審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各高校自主招生簡章發現,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在報考中依然占有絕對競爭優勢。據自主招生在線網站統計,超過95%以上高校在其招生條件中明確提及學科競賽獎項。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有自主招生資格的38所高校中,僅武漢大學和東北大學沒有將在奧賽中獲獎作為報名條件。
在“減負”背景下,教育部此前發文,要求嚴禁組織與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掛鉤的“奧數”、等級評定、選拔性考試及學科類競賽活動,并重申今年的高考招生取消奧賽加分。
對于奧賽作為自主招生條件,受訪專家觀點涇渭分明。有觀點認為奧賽適宜作為選拔特長學生的自主招生的標準,也有觀點認為奧賽并非衡量考生創新能力的唯一標準,過分看重奧賽成績還會造成不公平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奧賽儼然已成為少數學校少數學生的游戲。公示的奧賽獲獎名單顯示,奧賽獲獎學生集中在個別省市的個別高中,且獎項越高,集中度越高。
自主招生高校普遍要求奧賽成績
“奧賽熱”正在降溫。
教育部近日印發公告,全面清理規范管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競賽掛牌命名表彰等活動,嚴禁組織與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掛鉤的“奧數”、等級評定、選拔性考試及學科類競賽活動。
“事實上,許多學生參加競賽既非對該學科有特殊的愛好,也不是學有余力,而是任務驅動使然,是為升學而趕鴨子上架的,競賽給這些學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杰認為。
在高校招生階段,我國于2015年就已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在今年高招中繼續實行這一政策。
這樣一來,高校自主招生成了奧賽僅剩的,也是最重要的“用武之地”。據自主招生在線網站統計,超過95%以上高校在其招生條件中明確提及學科競賽獎項。學科競賽省級二等獎以上的考生大概可以報考80%左右的自主招生高校,而省三等獎的考生則可以報考30%以上的高校。
比如,北京大學要求考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獲得優異成績。清華大學雖只要求在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表現突出,但自主招生在線網站分析認為,結合往年實際情況,清華和北大的招生條件基本相似。
今年北大、清華還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北京大學3月20日晚公布了首屆“數學英才班”,其招生條件之一是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取得優異成績者。清華大學首次公布的“丘成桐數學英才班”招生辦法里,也提出入圍學生中,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免試。
復旦大學今年則專門在自主招生中設立了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獲獎生項目,獲得數學、物理、化學或信息學全國決賽銀牌(二等獎)及以上等級獎項的參賽選手可報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有自主招生資格的38所高校中,36所高校都明確將在奧賽中獲獎作為報名條件。其中,北京大學標準最高,要求獲得全國決賽優異成績。多數高校要求考生獲得省級一等獎及以上成績,也有高校要求獲得省級二等獎及以上成績。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少數高校僅規定獲得省級以上成績。
武漢大學和東北大學則是一股清流,沒有明確將奧賽成績作為報考條件。武漢大學自主招生簡章規定,相關科目成績優秀,在文學、數學、物理學等10個領域的某一領域具有鮮明學科特長和一定創新潛質的學生均可報名申請。
“但獲得奧賽省級以上獎勵,在競爭中還是會有很大優勢。按照往年經驗,獲得兩個不同學科省級二等獎或一個省級一等獎,被自主招生錄取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一名了解武漢大學自主招生工作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武漢大學的簡章還規定,獲得奧賽全國決賽三等獎及以上獎勵的考生,可免于參加自主招生考核筆試環節,直接獲得面試資格。
奧賽獲獎學生集中化明顯
我國從2003年開始自主招生試點以來,奧賽成績已成為選拔創新人才和某方面特長人才最重要的初審條件。
“奧賽成績得到高校重視并不奇怪,因為奧賽成績的剛性強,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獲獎,而且成績的真實性能夠得到保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如果把奧賽成績作為中小學入學條件,帶動多數學生為了擇校都去參加奧賽,這是有問題的,但那些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去參加奧賽,是很正常的。由于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獲獎,高校將此作為選拔條件也是可以的。”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015年,教育部等5部委取消將奧賽作為高考加分項目,為“奧賽熱”降溫。
“但那些競賽尖子生本來也在盯著高校自主招生,他們不會和其他學生在普通高考中競爭。”一位要求匿名的教育學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些高中甚至會要求尖子生必須選擇一門或幾門奧賽項目,走自主招生的升學通道。
奧賽正越來越成為少數學校少數學生的游戲。以2017年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為例,全國共有128名學生獲獎,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湖北5省市的獲獎人數就達71名,黑龍江、海南、貴州等8省區則無人獲獎。
而在北京市的18名獲獎學生中,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就占14席,其余的4個席位被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平分。浙江省的18個席位也很集中,其中樂成寄宿中學有8人獲獎。
獲得省級獎勵的學校仍很集中,只是由于獲獎人數較多,因此不如全國獎項突出。比如北京市數學一等獎的65名獲獎學生來自11所中學;河北省數學一等獎的64名獲獎學生來自9所中學,其中來自衡水第一中學的有22人。
“掌握學科知識的多、深、難,并不必然代表學生更高的水準。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可能只是因為家境較好、提前學習了大學知識,從而顯得比同齡人高出一截,真正有創新潛力的學生,應該在同等的知識背景下,有較強的遷移運用能力。”上述教育學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