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在我國的發展卻十分緩慢。解放前,由于連年戰爭,經濟凋敝,品牌的發展受到限制。解放初期,一大批品牌重獲新生;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剛剛興起的品牌發展又陷入停頓。
研究中國品牌發展史的學者認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品牌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的。
商標制度在中國逐步建立
中國自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頒布第一部商標法以來,后經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又制定了若干個商標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50年頒布了《商標注冊暫行條例》;1963年公布了《商標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198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93年對商標法進行修改并重新公布,從而使商標制度在中國逐步建立并走向正軌,品牌的注冊和管理也日臻完善。
國產品牌“初食螃蟹”
1979年初,全國范圍內開始逐步恢復廣告業務。“參祀補酒”成為第一個做電視廣告的國產品牌。
1979年,當時的河北冀縣暖氣片廠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在央視投放廣告的企業,開創了中國品牌建設的一個時代。冀縣暖氣片廠破天荒地花3萬元,在中央廣播電臺做了第一個產品廣告。這一廣告收到了人們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求訂貨的信函、電報雪片般飛來,有時一天多達上百件,當年該廠產品銷售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1980年又在中央電視臺做了“冀縣暖氣片,電話128”的廣告,成為全國第一家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的企業。1983年春節,中央電視臺首次舉辦春節聯歡晚會,該廠不惜代價買下頭條廣告,而首鋼則排其后。為此,曾使一位日本來華游客發出“首鋼大還是冀暖大”的疑問。
冀州最早的國優產品是冀縣暖氣片廠生產的640型稀土鑄鐵高壓散熱器,注冊商標為“春風牌”。
再往后,通過廣告轟炸,燕舞收錄機、秦池酒、愛多VCD等成為中國最早家喻戶曉的品牌產品。然而好景不長,中國早期的品牌往往在通過廣告獲得知名度后,卻由于缺乏系統的品牌運營規劃和完善的質量管理而后繼乏力,從而造成品牌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局面。直到聯想和海爾等公司在90年代后期進入人們視野,中國品牌才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第一批國產品牌走出國門
改革開放后,大量品牌煥發生機,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產品牌誕生。北京飲食業著名的品牌“全聚德”、“東來順”、“年糕張”等,重新煥發了生機。許多新生的品牌逐漸占領市場。像“蜜蜂”縫紉機、“大寶”護膚品等。“海爾”、“康佳”、“聯想”、“全聚德”等一批國產品牌己經發展成熟,他們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海爾在23年的發展中,為把“Haier”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傾注了大量心血。
海爾集團公司是在1984年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科研、生產、貿易及金融等領域于一體的綜合國有特大型企業。在創“海爾世界知名品牌”的思想指導下,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多元化戰備和國際化戰備三個階段的戰略轉變,從負債147萬元的虧損企業迅速成長為國內全行業的領頭企業。2000年海爾的全球營業額達到406億元,出口創匯2.8億美元,利稅30億元,產品出口到162個國家和地區。從1996年12月海爾印尼有限公司成立,海爾首次實現跨國經營,到2002年1月海爾與日本三洋結成竟合關系,海爾正在構筑全球框架,爭取早日進入全球500強,建成大型跨國公司。
海爾名牌戰略的實施,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從質變到飛躍的四個階段。同時,這四個階段也是海爾從創中國名牌到創世界名牌的過程。海爾實施的名牌戰略有以下的做法和特點:第一,堅持質量和技術的高起點。第二,強化產品質量管理。第三,堅持技術進步與創新。
早在1990年,海爾就開始向國外出口產品。目前,海爾已經在海外發展了近百個經銷商,銷售網絡達四萬多個,產品出口到16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美國家占60%,日本占20%,東南亞占16%,其它地區4%。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產品以冰箱、空調為主,從1995年起,海爾以本土化生產、本土化設計和本土化銷售為目標,著手在海外投資建廠,構筑全球框架,努力爭取成為世界跨國公司。在美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建設了十多個生產廠。在中東的迪拜和德國分別建立了國際物流中心。
同時,己在美國洛杉磯、硅谷、法國里昂、荷蘭阿姆斯特丹、加拿大蒙特利爾、日本東京設立6個設計分部,在韓國漢城、澳大利亞悉尼、中國臺灣、香港設立了10個信息中心。
美國《家電》雜志2001年第三期公布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家電制造企業,海爾入選第九位。
這標志著中國的家電企業實現了質的飛躍,跨入了世界家電企業的第一集團。排行榜首8名的是惠而浦、伊萊克斯、通用電器、松下、西門子、美泰克、夏普和東芝,海爾已能夠與這些百年巨子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