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經過原始資本積累、技術水平的提升、市場環境的磨練,逐步地成熟起來,再加上國際知名品牌的全面進入,中國企業和中國的企業家們開始認識到國際競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同時國家在政策上也積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進程的熱情。
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科技轉化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登上國際舞臺,開始走上中國品牌國際化道路。中國入圍世界品牌500強企業增加到36個。
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品牌大國,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伊利品牌強度指數全球第一
伊利積極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國際化是集團三大戰略之一。以“國際化”的手段,克服在國內加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客觀條件和自然環境制約,使國產品牌加速融入國際舞臺,在更高層級的競爭中實現企業自身的“強身健體”,練好內功,提高自身品質。
在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伊利逐步培育出全球領先的技術、管理、營銷、服務、產品優勢等能力,通過走“國際化”的路子,伊利把國際一流的生產技術、經營模式、新型產品、優勢品牌甚至優秀人才引進來,實現從國產知名品牌到國際有一定影響力品牌的轉身。
在國際品牌價值評估權威機構BrandFinance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乳制品品牌價值排行榜”中,伊利取得了亞洲第一的優異排名,其品牌強度指數,更是位居全球第一,創造了亞洲乳制品企業迄今為止的最好成績。目前成為唯一一家蟬聯全球乳業8強及亞洲乳業第一的中國乳企。
華為成中國品牌典范
作為優質中國企業的代表,華為同樣已經逐漸成長為不少中國企業的榜樣。在中國眾多企業看來,華為無疑成為“中國品牌”的典范。
在BrandZ發布的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中,華為以203.83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榮膺排行榜第6位,同時成為“全球化最快中國品牌”。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僅僅只有兩個品牌入圍,其中就包括華為。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國內企業、消費者的心中,還是世界眼中,華為都早已成為不折不扣的中國品牌“代言人”。
創新精神是一個企業長盛不衰的靈魂,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企業才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最新的驚喜。在全球領域里,華為的授權專利也達到了“巨頭級”的梯隊。
根據歐洲專利局(EPO)發布的2016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華為在歐洲的專利申請量達到2390件,躍升至第二位,專利授權量達到924件,排名第七位。在數字通信領域,排名超越愛立信、高通。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辦公室主任、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國的創新能力,特別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不強,75%以上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創新研發,企業整體的研發投入還占不到GDP的1%,以至于經濟發展沒有堅實的后盾,難以實現健康良性發展。
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首先要加強技術領域的投入,通過強化硬實力,進一步促進品牌軟實力的成長。產品是一個企業的第一品牌力,在這方面,華為視質量如同企業的自尊和生命。
以“工匠精神”來衡量產品,追求產品的“零缺陷”。正源于對品質的苛求,華為手機產品收獲了國家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該獎項制造領域第一名的殊榮,這是對華為長期堅持為用戶打造良好產品體驗的一次肯定和褒獎。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我國企業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像華為這樣以產品品質為品牌“名片”,才能在全世界范圍內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品牌不是冷冰冰的產品生產商,而是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情感“紐帶”,滿足消費者需求,使消費者產生品牌認同,是品牌建設的重要一步。
在中國品牌中,華為可謂是國內企業最早重視,也是較早實施品牌塑造的企業之一。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在許多企業還在手機產品硬件性能層次競爭的時候,華為已經在品牌形象層面開始深入探索。
2016年,華為聚焦世界頂級水平的全球營銷,涉足消費者喜愛的設計、時尚、娛樂和體育等領域,相繼邀請著名足球運動員梅西擔任華為Mate8全球形象大使,好萊塢娛樂明星亨利·卡維爾和約翰遜·斯嘉麗作為P9代言人,并持續與全球高端時尚平臺VOGUE、徠卡、保時捷設計等各大品牌展開合作,為消費者帶來了更深的品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