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遭遇的“培訓貸”并非個例,與他同期參與培訓的共有十人。
事件①
“好工作”要交上萬“保密費”
小崔是一名今年剛剛畢業的大專生,在沈陽金融中心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被沈陽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錄用了。
最初,小崔以為找到份好工作,因為該公司宣稱是國內某知名大公司的子公司,每年都有晉級機會,而且公司月薪保底是三千以上。
就這樣,小崔與炯昊網絡科技公司簽訂了工作協議,在簽署這份協議后,公司方表示,小崔需要交1.58萬元。“公司方稱這筆錢屬于員工保密費用。”小崔說,公司方當時承諾這筆錢會通過漲薪方式返還給他們。
但是小崔并沒有拿回這筆錢。培訓一個月后,小崔在炯昊網絡科技公司推薦下應聘到一家網絡公司上班,每天工作時間是早晨8點到次日凌晨1點,而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是2000元。僅堅持了一個半月小崔就干不下去了。
事件②
雙選會上大四學生被“選中”
與小崔有著同樣遭遇和痛苦的還有小陳,他們是同一批應聘進入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這批一起培訓的共有十人,基本都是剛畢業以及沒畢業的大學生。
“我是在學校組織的雙選會上看到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的,經過雙選,我被選中。”小陳表示,當時該公司招聘的是設計人員,而且把這個崗位宣傳得特別好,尤其該公司自稱是某知名大公司的子公司。
在進入該公司后,公司人員表示他們資歷不夠,經驗不足,需要進行培訓。
“公司人員引導我要不斷學習,手把手教我在手機上下載一個‘找我學’軟件,說這是一個學習的APP,并稱在該軟件上交學費1.58萬元,前幾個月由公司還,過6個月后由我自己還。”小陳就這樣稀里糊涂做了上萬元小額貸款。
但是一個月培訓結束后,小陳工作并不理想,月薪1800元,小陳只干了兩天就辭職了。
“我們十個人每個人都被公司引導貸款1.58萬元,每個人用的貸款軟件還都不一樣,都是分別單獨引導我們做的貸款。貸款下來的錢也沒有經過我們手,都直接打入了公司提供的一個賬戶,我們只負責每個月還貸款。”小陳說,直到后期培訓的時候,公司又漸漸轉變口風,說這筆錢是培訓費。
小崔和小陳等人計算了一下,貸款金額是1.58萬元,但最后償還完算上利息將近2萬元。
調查①
借著大公司名頭做“幌子”
10月8日,記者來到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前臺,記者看到還有大學生模樣的人前來應聘接受培訓,記者通過網絡也能查看到,該公司仍在不斷招聘。
針對該公司是否是國內某知名大公司子公司的事情,記者進行核實。一位姓蘇的負責人向記者解釋:該公司不是某知名大公司的子公司,他們也從來沒這么說過,可能是學員自己理解錯誤。
但是蘇某表示,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某知名大公司正在洽談合作項目,至于什么項目,是否能洽談成她均表示不知道。
調查②
“穿著”培訓機構馬甲收錢
向聘用的員工收取培訓費是否合法?記者咨詢律師得到答復:任何招聘單位,以任何名義向求職者收取抵押金、服裝費、產品押金、風險金、報名費、培訓費等行為,都屬非法行為。招聘單位培訓本單位的職工,也不準收取培訓費。
針對收取培訓費的事情,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方是這樣解釋的:該公司沒有收取培訓費,是培訓學校收取的培訓費,新招聘的員工不具備工作能力,所以他們委托培訓學校進行培訓。
唱某是培訓學校的校長,她稱:培訓學校收取學費不是很正常嗎?但是,隨后記者注意到,炯昊網絡科技公司與他們所指的沈陽億通榮躍職業培訓學校法人代表是同一個人均是陳某亮。
記者看到小陳、小崔等人簽署的工作協議印章蓋的是沈陽炯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培訓也是在該公司,所謂的億通培訓學校,他們從未去過,也沒聽說過。
被炯昊網絡科技公司的招聘“招”了過來,然后被安排到“培訓機構”培訓收取培訓費。目前,小崔、小陳等十名交了培訓費的學員均覺得自己遭遇了“培訓貸”,他們想討要回這筆錢盡快償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