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星星 麻劍鈞 印睿
1月18日,中國質量萬里行從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帶動能力,形成品牌集群效應,湖南省從2018年起,按照“生產有標準、質量可管控、產品有標識、信息可查詢、營銷有策略、政策可支撐”的要求,在全省推進農產品“身份證”管理,重點打造“一個平臺”,建立“六大體系”。
精心打造全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
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了湖南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將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監管者有機聯系起來。一是加強質量管理。生產經營企業依托“身份證”平臺發展智慧農業,實現GAP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政府監管部門依托平臺實施全程監管,受理投訴舉報,并與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社會征信平臺共享信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經營企業實施智慧監管。二是集中品牌展示。“身份證”平臺將匯聚全省數千個品牌農產品,集中展示產品品質和企業形象;訪問平臺或手機掃描“身份證”標識,可全面了解產品質量標準、控制流程,可在線瀏覽產地環境、生產加工場景,可通過GIS地圖檢索湖南數千個品牌農產品,并導航到每個企業和基地,讓“湘”字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推進電子商務。“身份證”平臺將匯聚上千家湖南農業企業與國內外主流電商平臺合作,組織團體推介營銷活動,促進線上線下銷售,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同時,發揮品牌集群效應,提高湖南農業品牌影響和市場占有率。
著力構建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六大體系
農產品“身份證”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湖南省堅持以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從生產源頭抓起,加強全程管控,強化政策制度保障,全面推進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拓展市場,著力構建六大體系。一是生產標準體系。按照“一個產品一個標準、一個品牌一套標準”的思路,進一步制定完善農業生產技術規程(規范)和農產品地方標準,納入“身份證”管理的農產品全面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從源頭保障質量、提升品質。二是產品追溯體系。按照“統一標識、一品一碼”的原則,以二維碼為主要追溯載體,建立以農產品和企業信息可全面查詢的產品追溯體系,在市場流通領域全面實行“身份證”賦碼標識,提高品牌辨識度、市場影響力。三是質量控制體系。以“落實生產主體責任、確保質量安全”為核心,支持企業建立質量安全全程控制體系(GAP),采用傳統生產技術和加工工藝,保持農產品獨特品質、特色風味;支持開展ISO9000、ISO22000、HACCP、BRC等企業質量管理認證。四是監督管理體系。以“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依法監管”為核心,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強化“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嚴厲打擊假冒侵權等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生產經營企業合法權益和農產品品牌形象,提高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公信力。五是現代營銷體系。堅持“政府搭好臺、企業唱好戲”,制定農產品“身份證”品牌營銷總體策略,深入實施“湘品出湘”工程,深化與境內外電商平臺合作,支持連鎖機構和專柜專區銷售;引導鼓勵企業細分市場、精細營銷,提升品牌美譽度和競爭力。六是制度保障體系。堅持“政策引導、制度約束”相結合,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同時,將“身份證”管理作為農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認定認證、評選評優、展示展銷、以及相關財政政策支持的前置條件。
全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初見成效
目前,湖南已完成全省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臺開發、門戶網站和公眾號注冊備案;組織全省市縣農業部門和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培訓,全面落實縣鄉監管人員“網絡化”管理制度;制修訂農業生產技術規程規范和地方標準2700余項;省級財政第一批下撥資金5000萬元,支持48個縣市區整建制推進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全省875家農業企業2332個農產品入駐“身份證”管理平臺, 1700余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全部實行“身份證”賦碼標識;645個企業的1609個農產品依托平臺實現線上交易;平臺上線試運行近2個月來,訪問量已突破10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