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那真的是非常多。在過每一種節日的時候,我們都會吃上一些特色的傳統小吃,就像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
不過現在這傳統的粽子似乎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口味了,現在市面上可是出了各種各樣的粽子。比如“水晶粽子”是用西米做成的粽子,被商家改了這個名字,瞬間也就覺得高大上起來了。但要論這年輕人最喜歡吃的粽子,那應該還是得屬星巴克推出來的星冰粽吧。
當星巴克的“星冰粽”最先推出來的時候,可是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歡,它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而且外形也不錯,于是乎一下就成為了粽子中的網紅。
然而端午節剛過,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上就聚集了很多消費者對“星冰粽”的投訴,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星巴克預約“星冰粽”無法提貨。
“星冰粽”預訂成功卻不給提貨
6月6日,利利(化名)通過星巴克用心說平臺消費198元購買了一張星冰粽冰逸兌換券,在使用了一張5元代金券后,實際消費金額為193元,并當天預約了6月7日在深圳寶安區某星巴克店提貨。
6月7日,利利到達星巴克店后,發現使用提貨二維碼無法提貨,但在預約平臺上,可以清晰地查詢到利利已經預約成功的信息。對于不能提貨的現實,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原因,需要利利本人自行聯系客服去解決,后續可提貨或者退款。
6月10日,利利撥通了預約平臺上顯示的客服電話,但電話因繁忙并未接通,客服語音表示因無人工客服可接聽,會在一個工作日內回電聯系,但實際上到了6月11日中午12點,利利也沒有接到任何回復。
6月11日中午,利利繼續撥打星巴克客服熱線,接通后客服表示無法處理該問題,需要由星冰粽客服處理。于是利利撥通星冰粽客服電話,客服表示無法提貨的問題已經修復,可以去門店使用二維碼提貨了。但利利到達門店后發現,二維碼仍然無法提貨,客服建議的使用卡號提貨也無法實現。
6月11日下午,利利與星冰粽客服多次溝通后,客服告知利利的提貨券為未激活狀態,即日起可為辦理激活手續,需要一到兩個工作日,激活后即可提貨。
6月13日上午,星冰粽客服致電利利,表示需要通過郵件提供消費憑證等信息,辦理審核流程后才可辦理激活手續,預計提貨時間不確定。溝通中,利利提出申請退款,卻被客服告知平臺無法退款,需要由門店進行退款。“但當時門店告知的是需要聯系平臺退款。然后我提出是否可以用等價商品換貨,客服告知目前逾期方案未出,暫時無法答復。”
粽子本身作為節氣食品,是時效性較高的商品,過了端午收到已經沒有預期的效果。利利在6月6日成功預約“星冰粽”提貨,因平臺問題導致無法提貨這,加之客服響應速度慢,導致利利6月13日都沒有收到粽子,而端午節已經過去一周了。
券卡使用限制重重
月餅券、粽子券、星禮卡……逢年過節,星巴克推出的各種商品兌換券和充值預付卡,都會吸引大量消費者爭相購買。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購買了星巴克預售兌換券卻無法兌換商品、星禮卡內金額被無故盜刷的消費者投訴不在少數。
江蘇南京消費者潘女士的投訴稱:月餅券丟失,但早就微信完成預約,約定好提貨時間和門店。手機短信手機號身份信息,每一個信息均能證明雖月餅券丟失,而月餅確實為本人購買,星巴克預約系統也能查詢到我的預定信息。雖然如此,星巴克依然以月餅券丟失為由,拒絕兌換月餅。處理方法簡單粗暴!明明通過溝通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拒不解決,月餅券是客戶真金白銀買的,雖然不慎丟失,但也不至于血本無歸吧!星巴克的這種月餅預售行為不是欺騙客戶是什么?
無獨有偶,上海消費者張先生購了買星巴克粽子券,隨后他登記了真實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等信息,成功預約了商品兌換。然而在提貨當天去門店提貨時,工作人員才提示兌換商品需要用券。張先生在和客服溝通后,工作人員復印了張先生的身份證,并留底。“我的身份證、手機號和預約信息一致,足以證明我就是我,商家無權要求存留我的身份證復印件,這是對我隱私的侵犯。”張先生氣憤地說。
安安(化名)作為星巴克的忠實粉絲,星禮卡(星巴克的一種充值預付卡)是他經常購買的商品。然而2019年初,安安人在南京,他本人的星禮卡卻在昆明被盜刷兩筆,每筆490,還刷了他27顆星星。安安發現卡被盜刷后,立即聯系客服要求凍結該卡,“但星巴克給我的回復,只說補三張中杯咖啡券。試問,這種處理結果,誰能接受!”
星巴克被指透支品牌
2019年,已經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的第20個年頭。在星巴克微信賬號2019年1月9日的推送中,用“我們的20歲從喜歡咖啡開始”講述了品牌進入中國20周年的故事。看起來這個品牌正努力變成一個正值年輕的少年形象,朝氣蓬勃、還有夢想,剛滿20歲。
然而在經歷了過去20年中國市場的開拓之后,現如今,星巴克卻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吐槽:券卡使用限制重重、優惠活動無故取消、咖啡異味飲后不適、服務態度簡單粗暴、發票單據遲遲不開……
企業誠信,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輿論的熱點與痛點話題。作為已經在中國深耕20年的知名企業,星巴克更應該尊重中國市場、尊重中國消費者,不應站在功勞簿上啃老本,成為透支品牌的負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