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嚴重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成為困擾兒童青少年、家庭、學校、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前,某媒體對1951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7%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已經近視,91.6%的受訪家長擔憂孩子的視力問題。而孩子近視后,家長普遍不想讓孩子馬上戴眼鏡,于是,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嘗試各種所謂的視力康復“治療”。這些所謂的視力康復“治療”可信不可信?孩子視力“好轉”的背后藏著怎樣的貓膩?
培訓老師代替專業醫師
46歲的李冉(化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中學部的教師,她的兒子今年高中畢業,但孩子在上小學三四年級時就近視了,現在達到600多度。李冉對記者說,她兒子近視是玩游戲造成的,“孩子上小學時,我還能控制他每次最多玩一小時,到了初高中就控制不住了,天天玩游戲,每次超過兩小時,中間不休息”。
“近幾年學生近視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北京某中學高一教師金紅梅說,在她的班上,戴眼鏡的學生超過一半,有幾個學生已經是高度近視,“雖然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可一到中午或者放學時間,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機”。
正因如此,家長對孩子的近視問題尤為擔心,而這也給很多所謂的治療近視的機構以商機。
一個月前,北京市民車影的女兒被檢查出近視,因為擔心眼鏡片越戴越厚,車影帶著女兒走上了治療近視之路。
不做手術一個月摘掉眼鏡、百分百恢復視力,某視力恢復中心的宣傳標語吸引了很多家長,其中也包括車影。
這家視力恢復中心位于河北,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其中心使用的是降度鏡,“我們這邊一個店100多個孩子都是通過這種方法恢復的”。在隨后的交流中,工作人員還向車影發送了治療中心的視頻,畫面中幾個孩子戴著治療儀器一字排開,僅有一名未穿工作服的成人在一旁照看,并沒有看到醫生。這讓車影對這家視力恢復中心的專業性產生了質疑。
“工作人員說醫生會在周末來坐診,是石家莊和邢臺的市級眼科醫院主任。”車影向記者回憶說,“工作人員稱,普通眼鏡只會越戴度數越高,而降度鏡會越戴度數越低。后來我再次問治療全程是否有醫生陪同,對方只是說會有老師接待和陪同”。
這樣的回答還是不能消除車影心中的疑慮。“視力恢復中心的老師是治療近視的主力軍,老師是哪里的老師?有哪些資質證明?”在考察近視治療機構過程中,車影發現,幾乎沒有一家機構能夠明確對老師的專業性和醫療輔助水平作出詳細說明。
車影告訴記者,位于北京市西三旗的一家視力恢復中心自稱是全國連鎖,總部在沈陽,老師都是經過總部培訓的。面對車影關于“老師是否有醫師資質”這一問題,工作人員的回復則是:“我們的老師都是經過培訓的,我們采用的是物理療法,依靠按摩,不手術。”
“不手術就不需要醫師資格,這樣的思維在視力恢復治療機構并不少見。這些機構的培訓老師是否應該具備專業醫師資格、采取的治療方法是否有科學認證,我問了一圈下來也沒有得到答案。”車影無奈地說。
至于治療方法,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也說得云山霧罩。
在一家自稱通過物理方法恢復視力的視力康復機構,其工作人員對車影解釋:眼鏡度數和視力是兩回事,度數是永遠不會恢復的,但視力可以恢復。“按照工作人員的說法,經過治療,孩子的度數不會降下來,但是就算近視200度的孩子也不用戴眼鏡,只是需要調節眼睛的恢復能力。”車影說。
此外,車影還在電商平臺上搜索過相關產品,“以‘視力恢復’為關鍵字搜索,五花八門的儀器和服務映入眼簾。治療儀器的價格從200元到3000元不等,但在詢問過程中卻得到了相似的說法——不用手術就能治療近視、散光。”車影說,她曾經對標價268元的護眼儀和標價138元的護眼儀進行詢問,“但令我驚奇的是,兩家店鋪的店員對護眼儀的介紹說法一字不差,都稱‘護眼儀采用3D移動光學技術和EMS微電流技術等起到相應的功效’。店鋪客服稱客戶使用后都反饋能恢復視力,一般堅持使用兩個月左右就能降50度”。
眼鏡店為推銷保健品胡亂開“處方”
違規銷售保健品,越俎代庖開“處方”……記者在湖南、四川、甘肅等地調查發現,很多眼鏡店沒有專業的視光師,給近視患兒驗光配鏡的就是銷售人員,有的眼鏡店銷售人員在配鏡單上堂而皇之寫著“處方”字樣,誘導消費者購買“處方”上的保健品。
近日,記者參與了成都市衛生計生監督執法支隊集中打擊非法行醫行動,發現了眼鏡店違規經營的“貓膩”。執法人員現場查處發現,位于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的“大光明眼鏡店”無食品許可證,卻公開售賣“藍莓葉黃素酯片”“葉黃素酯軟糖”等視力保健品,銷售人員還給近視患兒開“處方”,違規推銷保健品。
“眼鏡店不具備從事醫療診治的資格,不能出具處方,聲稱可以矯正兒童視力的眼鏡店均涉嫌虛假宣傳。還有眼鏡店售賣智能鏡片,聲稱緩解眼疲勞,幫助患兒矯正視力,這純屬夸大宣傳。”執法人員說。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眼科主管驗光師王陽說,市場上治療近視的產品五花八門,一些商家宣稱服用保健品幾個療程就能見效,這缺少科學依據,涉嫌虛假宣傳。
孩子不能成近視矯正產品試驗的“小白鼠”
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通知要求,從事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的機構或個人必須嚴格依法執業、依法經營,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近視治愈”“近視克星”等表述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
專家指出,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領域亂象頻發,虛假、夸大宣傳等問題突出。暑假來臨,需要警惕近視治愈騙局卷土重來。
基層執法人員透露,一些不良商家違法成本較低,涉嫌虛假宣傳、夸大宣傳和違規銷售,只要沒有造成消費者嚴重身體損傷等惡性后果,很多時候執法部門也只能一罰了之,難以形成足夠的震懾作用。
“孩子的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我們需要好好呵護,凈化近視治療市場,建立行業規范迫在眉睫。”四川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吳崢崢建議,應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青少年近視治療市場監管的牽頭部門,衛生、工商部門聯合監管,工商部門加強近視矯正機構的資質審查,衛生部門加強藥品、器械、人才許可等方面監管,加大對近視治療市場監管力度,對于涉嫌違法違規的商家嚴格查處,建立黑名單制度和嚴格的退出機制,促進近視治療市場健康發展。
王華教授建議,應鼓勵醫院建立專業眼視光科室,加大健康科普,引導家長和青少年到正規醫院進行眼視光的科學查驗,遵從醫囑科學矯正近視。
一些方法違背近視防控原則
那么,通過訓練真的可以讓使用者感到“不戴眼鏡時視物變清晰”嗎?
杭州艾凱眼科主治醫師羅荃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是通過訓練使得相同近視度數的人測出了不同的視力,其原理則是來自于“大腦的模糊適應現象”。
“我們的視網膜在焦點處成像是最清晰的,但在這個焦點前面和后面的一小段距離里,成像也是相對清晰的。如果視網膜能接收到這段焦深范圍內的光線,大腦也會識別為清晰。”作為有著眾多讀者的自媒體“羅荃聊眼睛”的作者,曾對近視康復進行過專門研究的羅荃向記者分析說,大腦對不清晰是有一定容忍范圍的,只有超過了這個范圍,我們才會感覺到不清晰,“這就是視力訓練有效果的原理,它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羅荃進一步解釋說,大腦不斷地適應模糊的視覺后,這段可容忍范圍擴大,原本大腦認為不清晰的東西也會變得清晰,于是視力就提高了。只是,這一切適應都要建立在模糊的前提下。
“一旦戴上合適的眼鏡,視覺突然變清晰了,聰明的大腦一定會選擇最清晰的范圍看,把原來能容忍的那些模糊影像全部拋棄掉。所以,這樣的機構一定不會讓患者佩戴合適度數的眼鏡,否則他們也就一秒破功了。”羅荃說,為此他們也摸索出了最有效的說辭,那就是——戴了眼鏡就摘不下來了,恰好擊中了很多人內心的想法。
對于目前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視力康復機構,據羅荃介紹,一些所謂的視力康復機構由于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門。
“其中很多訓練方法需要高強度用眼,與減少眼睛疲勞的近視防控原則背道而馳。許多患者訓練后視力好像變好了,但近視度數比原來還高。慢慢地,近視加深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大腦能容忍的范圍,就再也看不清了,視力就會斷崖式下降。”羅荃說,而相反,針對弱視、視功能障礙等患者開展的視覺訓練,有一系列規范的方法。這類訓練也有可能提升視力,但絕不會拿“降低度數”作幌子。
近視是件很麻煩的事,然而,卻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近視了。據了解,我國7成少年近視。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幾乎是中國總人口數量的一半。在現有的視覺健康政策環境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近視患病人口將接近7.04至7.11億。這也表明近視治療市場龐大,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