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3日,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新中國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下線,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成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7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砥礪奮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奇跡。
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科技進步成果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建立起世界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對外開放成就輝煌。
7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批噴氣式飛機
在戰爭的廢墟上恢復國民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的工礦企業2800多家、金融機構2400多家,迅速建立起國營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和平贖買的政策和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需要,從1953年開始,中國采取逐步過渡的方式,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
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過渡的方式。
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全國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全國基本完成了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中國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各項事業如火如荼。
“一五”期間,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及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相應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跟本上解決了工業化中“從無到有的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有739億元,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43.1%。經過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其中工業總產值704億元,增長128.6%,在工農業總產值占比變為56.7%。
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舊中國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變,初步奠定了新中國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
中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自此,中國拉開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特區建設和沿海開放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顯示出其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由萌芽、建立直至日臻完善。
改革開放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充分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2.2萬億美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于美國。
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1978年我國第一產業產值占全國GDP比重約30%,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1983年以后迅速上升,1985年超過了第一產業。
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8年三次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為第一產業7.2%,第二產業40.7%,第三產業52.2%;各自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5.8%和60.1%。
經濟增長的背后還包括了中國經濟的顯著發展。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站上9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穩居世界第二位。
“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
新中國第一個機床制造廠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動力強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這一思想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調結構、補短板,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健康、美麗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多邊貿易自由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經濟方面包含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分析,進入新時代之后,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理念、思想、戰略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全面地轉變理念、思想和戰略。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今天的經濟形勢,不能照搬以往的經濟理念來看待今天的經濟政策,甚至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維路徑來執行今天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我們要明確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進入新時代之前的經濟環境,要理解我們現在面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之間的矛盾而不是以往那樣一種矛盾表述,明確我們現在著力推進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以及相對粗曠的、追求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系,我們現在努力追求的目標是更好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簡單的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
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撰文指出,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關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是一致的。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其中,增長速度換擋就是高增長階段已經結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可以集中概括為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體現新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了,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若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帶來的風險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一種表現,此時若再追求高增長,反而會加劇這種不平衡性。第三,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于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看,往往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是說,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經濟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個方針;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必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載體;必須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的保障。
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過關。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講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緊接著的一句話是“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就是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過關的過程,要過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三大關口。因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同高速增長階段是完全不同的,而跨越這三大關口,并非一日之功,將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期,將伴隨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