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苦澀的健康飲料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拿著一本雜志,帶著辦公用筆記本電腦,點一杯咖啡,鎮定自若默默的坐著……是一種時尚,也每一個夢想文藝青年標配場景。
這個閑適多么美好,但好像那么遙不可及。
年輕人的咖啡時尚,是被時代逼出來的。一邊辛苦、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另一邊要求精致、優雅的社交需求。咖啡的一陣苦澀,就如同生活一般,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但慢慢的對自己最大的安慰,也會成了買一杯更貴更好的咖啡。
咖啡,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的安慰劑和興奮劑。
咖啡起源
咖啡的發現,要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東非。一位埃塞爾比亞牧羊人發現羊群在吃了一種數的果實后變得及其亢奮。這讓他十分好奇于是也摘下品嘗,也像羊群一般開始興奮了起來。咖啡被發現了。
但在那時,咖啡還未被制成飲品。他們只通過咀嚼咖啡植株的果和葉,來達到提神的效果。還會將咖啡搗碎成丸子隨身攜帶。
而后,咖啡開始傳播。
到了公元9世紀,在阿拉伯醫生拉齊所著的《醫學全集》第一次出現了咖啡——“邦”。
15世紀末,由咖啡而衍生出的“咖許”和“咖瓦”在阿拉伯半島誕生。
“咖許”是指去除咖啡豆部分,將果肉烘焙后制成湯水實用。由于咖啡果肉中含有咖啡因也具有提神作用,同時味道也比咀嚼果葉好多了,于是這款飲料很快流行于阿拉伯半島。到現在,一些地區“咖許”因為價格而要比咖啡普及的多。而現在的配方也進行了改良,會加入肉蔻、肉桂等香料進行調味。
而后,阿拉伯人發現,不去除咖啡豆進行烘焙,制成的飲品味道會更香濃提神。于是進階版“咖許”——“咖瓦”誕生了。
17世紀,咖啡傳入歐洲。1600年,“coffee”被收錄入英語詞典。1645年,在威尼斯出現了歐洲第一座咖啡館。1683年,維也納建成了“藍瓶之屋”咖啡館。但人們并不喜歡這種黝黑苦澀的飲料。于是老板靈機一動,在咖啡中加入了牛還了糖,這不僅給咖啡調色,還讓起口味更加香甜。拿鐵咖啡誕生了。
18世紀,波士頓傾茶事件發生。沒有了茶葉的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咖啡。于是咖啡轉變成主流飲品在美洲得到普及。
在同時期的明治維新,日本積極西化,咖啡也在此時被引入。對比起嚴肅、復雜、價格高昂的茶道,相對輕松、簡單、廉價的咖啡就更得民心,贏得了大量日本人的青睞。
對比起他們,中國跟咖啡的故事就發生的比較晚了。
在1877年《撫番開山善后章程》中,咖啡首次出現。1884年,咖啡被引入臺灣種植。而到了1892年才由法國傳教士田德引入云南種植。而到2014年為止,云南,依然是我國咖啡的主要生產地。
咖啡提神原理
困了需要提神,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咖啡。但為什么咖啡能讓人精神起來呢?
在人疲勞的時候,這時會通過一種叫腺苷的物質與大腦中的受體“你困了”,這時,人就慢慢的覺得疲憊。而咖啡因長的跟腺苷很相似,就很容易被受體誤會然后與之結合了。
咖啡因封鎖了受體和腺苷的結合,這樣困意就難以被傳達,大腦就不知道自己累了。
但是呢,腺苷并沒有減少。雖然咖啡因騙過了大腦讓其覺得“我狀態賊棒”,但是身體還是疲勞的。于是到了咖啡因消耗完后,身體也會感覺到疲憊異常。
這時大腦就會想:“為什么當時我不會困?一定是受體不夠多感覺累的不夠徹底。”于是大腦開始增加受體,想要更多的與腺苷接觸。這也是我們說咖啡具有成癮性的由來。為了應對更多的受體,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咖啡因,于是增量飲用咖啡。身體與我們不斷吸入的咖啡因不斷競爭。
咖啡作用多
這時有人就要問了:“咖啡的提神竟然只是騙自己的,那他就不是提神的,那他就又沒用了,還這么難喝!那我還有什么喝的必要”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
咖啡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日本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兩個體格相近的人分別引用正常咖啡和脫咖啡因咖啡。經過了75分鐘,飲用正常咖啡的人比飲用脫咖啡因咖啡的人血液流動速度快20~30%。血液的快速流動代表著更多的氧氣輸送,也側面證實了咖啡能一定程度的提升人的運動能力。
咖啡因能持續增加持續增加肌肉動力。肌糖原是人體無氧運動(力量訓練肌肉鍛煉)的能源物質,在進行運動時會開始大量消耗,而咖啡能然身體在運動3~4小時后讓肌糖原開始恢復,這無疑增加了肌肉的力量性和持久性。
咖啡因能加速燃脂。許多愛美的女生都聽過“咖啡瘦身”,但不是代表喝咖啡就是直接減肥哦。咖啡減肥的最大原因是咖啡因能幫助我們消耗更多脂肪。咖啡因因為能屏蔽各種受體,直接就提高了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水平。更多腎上腺素會向脂肪細胞施壓分泌出更多的游離脂肪酸。而且同時,咖啡因也在刺激中樞神經加速新陳代謝,讓更多游離脂肪酸能在運動中被消耗。于是就達到了快速燃脂的效果。
咖啡好不好喝,已經無所謂。只要健康、提神,就已足矣。唯有身體,是我們面對生活最大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