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白糯玉米也成熟了,可以采摘銷售了。”4日,記者見到小王莊鎮東灣河村村委會主任祝介勛時,他正在查看鮮食玉米的情況。一旁的村民顏培蒙說,“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我們家的8畝地都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每年給我分土地流轉費,現在我找了份工作,可以給家里增加不少收入。”
小玉米帶來大轉機
小王莊鎮東灣河村一共68戶,206人,2016年還遷到小王莊示范鎮,但由于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2016年、2017年連續為零,被列為市級困難村。2017年天津市開展新一輪結對幫扶,東灣河村迎來了轉機。
圖為市農科院院長和市農業農村委二級巡視員到東灣河調研鮮食玉米種植項目
“新區國資委駐村幫扶工作組2017年8月來到東灣河村,通過考察、研究,根據村里土地實際情況,決定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對土地進行機械化規模種植,降低成本、解放勞動力、增加農民土地和工資性收入。”祝介勛說,建議提出后,村民疑慮重重,為了打消村民疑慮,新區國資委駐村幫扶工作組成員不斷地與村民講述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給他們帶來的便利條件,同時帶領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先進村取經,最終在2018年6月成立了天津萬禾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除部分冬棗地以外,700多畝耕地流轉到了合作社。
圖為區國資委駐村幫扶組第一書記賈長龍(右一)和農科院專家現場采摘鮮食玉米
成立合作社后,新區國資委駐村幫扶工作組組長賈長龍又請來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專家,通過科技幫扶引進鮮食玉米種植項目。“農科院專家幫著我們選種,種植前、播放當天以及后期玉米生長節點時,市農科院的專家都會到田間指導”。賈長龍說,“以往,村民將地廉價出租出去,最便宜的一畝80元,貴的也不到200元”。
當年,村民就嘗到了種植鮮食玉米的甜頭,每畝地純收入達650元,較往年增收近2倍。除去合作社留下第2年的種植成本,每畝地還給村民分紅450元。入股越多,分得越多,最多的一戶分到1萬多元。
三年扶貧結出碩果
“2019年,我們將種植面積擴大到40畝,萬禾合作社也實驗種植面積達10多畝。當年,早熟鮮食玉米銷售額在11萬元左右,每畝收入2000多元;當年7月種植的第二茬鮮食玉米,通過采摘、單位認購、電商銷售等方式,初步形成品牌效應。”在玉米種植項目現場,賈長龍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又種植了80畝鮮食玉米,除了糯玉米、水果玉米,增加了黑甜糯、甜糯、彩糯幾個品種。”
看著眼前這一片片的玉米地,村民顏培蒙臉上露著幸福地微笑說,“現在,我每次來地里干活都充滿著干勁,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經過三年的扶貧工作,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最初的零,變為3.7萬元,再變為20萬元。村里有了集體收入,村民也得到了實惠。“連續兩年給村民上合作醫療,地里的農業設施也得到了改善。”祝介勛說。
為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村民收入,駐村工作組向濱海新區國資委匯報,發起“國企助力送樹苗”的倡議,11家企業為萬禾合作社捐贈近22萬元的樹苗,如今,近1萬株樹苗全部種在了萬禾合作社的190余畝土地上。為了改善土地情況,今年3月份村里還種植了260畝春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