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消費者是上帝,但這個“上帝”不是行走在法律之外,而是要受到法律的約束。遵法守法、按法辦事,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
近日,“彈個車”引發輿論關注,起因便是這家由大搜車集團于2016年11月推出的汽車融資租賃平臺,盡管有著40萬客戶信任,卻據說陷入了千人維權漩渦。然而,多份判決書中,“彈個車”用戶主張大搜車公司存在欺詐的理由,均未獲得法院支持。
當然,所謂千人維權,恐怕有不少水軍涌入。是否真是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要拿出真憑實據,而不能空口無憑,更不能靠某些人拉一個群、取個維權的群名就確認了維權身份。不過,任何一個企業都可能攤上事,即使真能實打實地做到滿分服務,有時也難免會讓某些消費者感到不舒服。不舒服,很正常,走法律渠道最有效。可我們看到的是,法律渠道沒走通,板上已釘釘。
不服法院的判決,可以上訴,但不應該蠻不講理。瀏覽一些維權者的說辭,最大公約數就是“我不知道”。有的說,不知道車輛是出租給了自己而不是出售;有的說,不知道第二年過戶審核嚴格;還有的說,對協議不知情就點了同意。誠然,企業應盡到告知義務,消費者有知情權。對此,“彈個車”回應,不論是產品的宣傳展示,還是合同簽約流程或者提車環節,都已經全面而明確地告知消費者,部分環節還要求消費者手動勾選,并且有強制閱讀時間,用戶不點擊“確認”不會關閉。
大家都是成年人,別把自己當巨嬰。到底是企業沒充分提示,還是自己沒仔細看?到底是企業沒盡到責任,還是自己對自己不負責任?這兩個問題,值得動輒拿維權說事的某些用戶思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消費者都應該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個人的正當權益,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自己是否做了本該做的事情。涉及到租賃的合同,看起來費神,但要耐心看,遇到不懂的知識可以詢問專業人士,但不應該糊里糊涂把合同都簽好了,最后說自己啥也不知道。簽的時候,可沒人強迫。為啥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企業要用心用情服務于消費者,但不是教某些用戶做人的,也不是公益普法的。生活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必須知道簽合同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白紙黑字意味著達成了協議,這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除非這個合同本身就違法了直接導致合同無效,否則,自己看的合同、自己簽的合同,受了委屈也要認賬。這一紙合同,既是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憑據,同樣也是企業維護自身權益的依據。選擇無視它,既是不尊重自己,也是不尊重法律。
消費者維權,本不是壞事。企業往往占據強勢一方,我們本該支持普通人的維權行動。可是,法律不認可,完全不占理,還總是拿“不知道”當擋箭牌,那就是在胡攪蠻纏了,說這類用戶惡意維權也一點都不過分。輕則敗壞個人品行,重則對企業的聲譽造成破壞,完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以前不知道,其實沒關系,今后長個記性,這也是一種學習和進步。今后認真看、耐心讀,對自己的權利負責,就能收獲更美好的消費體驗。
在國內,汽車融資租賃剛起步,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市場很大,這說明汽車融資租賃順應了趨勢,有廣闊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然而,新業態對傳統格局形成沖擊,帶來一些法治上管理上的新問題,實屬正常。像“彈個車”這樣的平臺企業,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爭議,理應就事論事,而不該一棒子打在整個行業上。何況,少數用戶惡意維權,根本就沒找到實質問題,豈能被拿來大做文章?
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并不容易。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讓更多市場主體茁壯生長,讓更多新業態蓬勃發展,才能提供更多就業,推動經濟社會向前進,為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量。而這,需要每個人躬身入局。作為消費者,知法懂法,增強規則意識,保持對法律等制度剛性的高度敬畏,不僅能幫助自己維護正當權益,也是全社會優化和改善營商環境不可缺失的一個方面。 作者:劉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