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們擔心可能有其他富含氮的物質代替三聚氰胺添加入牛奶,中國消費者對國產牛奶的安全一直困惑不已。
其實早在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發生后一年,中國乳業已從危機中走出。
2009年07月24日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在北京參加中德乳制品質量控制與安全論壇時表示,中國乳業目前已從去年的“三聚氰胺”危機中走出,整個行業結束負增長,產品質量安全可靠。
三聚氰胺事件已經過去12年,中國牛奶的質量現在還令人擔憂嗎?
日前,德國專業實驗室比較測試了5款中國產和6款從德國進口的常溫奶。
測試結果表明,中國牛奶比德國牛奶更讓人放心。
全部11個樣品既不含有富氮添加劑,也不存在過量的好氧菌;營養物質含量正常,無一樣品檢測出重金屬、黃曲霉毒素、農藥或抗生素殘留。
對11款樣品進行比較測試的德國專業實驗室是商品測試基金會Stiftung Warentest(旨在保護消費者的德國獨立測評機構)的御用奶制品檢測實驗室。主觀測試評估則由質量安全歐洲測試協會COTEST的3名專家進行。
質量安全歐洲測試協會COTEST是位于德國的公益機構,其宗旨為:獨立測試商品和服務,為發展中國家以及全球各地的消費者提供客觀真實的質量測評信息,促進安全可信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為此,對消費者個人或組織在其所在市場匿名購買的樣品進行全面科學測評,同時提供歐美專業測試機構的測評結果。
檢測機構申明,“我們的測試比其他機構的測試更全面深入,同時因為商品測試基金會和COTEST作為歐洲獨立和非營利性測試機構,既不接受廠家廣告,也不接受其送檢樣品,因此您可以相信,我們的測試結果給您提供的是關于產品質量的真實情況”。
測試樣品來自中國電商平臺上匿名購買
較真的中國消費者個人在中國主要電商平臺上匿名購買了最暢銷的11款超高溫瞬時處理(UHT)后可常溫儲存的全脂牛奶,并空運至德國專業實驗室。所有測試和評價都是在樣品包裝上注明的有效期內進行的。
測試方案以商品測試基金會測試德國牛奶的方案為藍本,COTEST根據待測產品的特性進行了調整。最終確定的測試方案包括如下5個方面:營養質量(30%)、添加富氮化學物(10%)、污染物(40%)、微生物質量(10%)和標稱(10%)。以上括號內的百分比是每個方面的權重,其加權平均即為綜合測評結果。
11個樣品分為2組,4家中國制造商和1家國際制造商在中國生產的5款常溫奶:伊利純牛奶、蒙牛純牛奶、三元純牛奶(全脂滅菌乳)、光明純牛奶(滅菌乳)、雀巢全脂牛奶;6款從德國進口的常溫奶:歐德堡(Oldenburger)純牛奶、上質(Sunsides)純牛奶、甘蒂牧場(MUH)純牛奶、德亞(Weidendorf)純牛奶、好沃德(Hochwald)純牛奶、多美鮮(SUKI)純牛奶。
11個樣品的采購價格從每升9元至18元不等。但是,測評中沒有考慮價格差異,而是完全基于經嚴格測試而獲得的數據結果。
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牛奶到底如何?
德國專業實驗室用測得的詳盡數據,說明了伊利、三元、蒙牛、光明、雀巢等中國產牛奶的質量到底如何。
營養質量 (30%):實驗室中測定蛋白質、脂肪和鈣等基本營養素的含量,5款中國牛奶與6款德國牛奶的鈣含量不相上下,每公斤均為1100或1200毫克,伊利和蒙牛的蛋白質不比6款德國奶的蛋白質含量少,同時脂肪更多。
添加富氮化學物 (10%):所有11個樣品的NPN占總氮的比例為0.91%至3.01%,在5%的正常范圍(德國農業研究聯合會VDLUFA經深入研究得出:正常牛奶中的NPN含量不應超過總氮的5%)之內,這表明沒有為提高蛋白質濃度而添加富氮化學物質。
污染物 (40%):所有11個樣品中的砷、鉛、鎘、鉻和汞等5種重金屬均低于相應的定量限;抑制試驗中毫無例外的陰性結果表明11個樣品中均沒有抗生素殘留。對于黃曲霉毒素M1和農藥殘留,實驗室首先檢測了3個中國牛奶樣品三元、蒙牛和伊利。因為均低于定量限,出于節省測試費用的考慮,沒有進一步檢測剩余的8個樣品。
微生物質量 (10%): 11個樣品中無一發現沙門氏菌;4個中國生產的和3個德國生產的常溫奶樣品中沒有發現好氧菌,但在雀巢和上質樣品中發現1 CFU/g的好氧菌數,在多美鮮中發現2 CFU/g。相比之下,進口的德亞牛奶含有高達18 CFU/g的好氧菌數,這在所有測試樣品中最高,并且達到了常溫奶所允許的好氧菌數100 CFU/g的18%。
標稱 (10%):所測得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的營養價值與相應標稱值的偏離只在一位數的百分點范圍內。進口的德亞和多美鮮牛奶缺乏關于生產商或灌裝商的信息;雀巢、蒙牛和伊利使用形符、圖片或口號進行宣傳。
伊利、蒙牛、三元、光明對比德國牛奶如何?
食物和飼料的價格往往取決于營養成分,而營養成分的優劣主要以蛋白質含量為評判標準。然而,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能直接測量,因為直接測量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步驟繁瑣。由于蛋白質含有可測量的氮,所以可首先測量牛奶中的氮含量,然后由氮含量計算出蛋白質含量。這是全球各地通用的方法。但不幸的是,這可能誘使制造商向牛奶中添加富氮的化學物質,以便人為模擬出高濃度蛋白質。VDLUFA(德國農業研究聯合會)研究出了可以通過測量非蛋白質氮(NPN)的含量來發現這種富氮添加劑的方法——ASU L 01.00-10 / 4 mod。
測試結果表明,在11個樣品中,NPN占總氮的比例均位于5%的正常范圍(VDLUFA研究結果:正常牛奶中的NPN含量不應超過總氮的5%)之內,而且在5個產自中國的樣品中,NPN占總氮的比例為0.91%(蒙牛)至1.19%(光明),平均為1.054%;在6個產自德國的樣品中,NPN占總氮的比例為0.96%(歐德堡)至3.01%(上質、多美鮮),平均為2.332%。
可見,中國牛奶比德國牛奶更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