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發現的主要問題是,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重金屬污染、質量指標不達標等。
本次抽查市場監管總局抽取了糧食加工品、食用農產品、食鹽、食糖、茶葉及相關制品、乳制品、飲料、酒類、糕點、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餅干、方便食品、薯類和膨化食品、蜂產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水產制品、調味品、冷凍飲品、糖果制品、特殊膳食食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23大類食品512批次樣品,檢出其中食用農產品、茶葉及相關制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方便食品等4大類食品12批次樣品不合格。
據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布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共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2234829批次,依據有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檢出不合格樣品49534批次,總體不合格率為2.22%。
從食品抽樣品種來看,消費量大的食用農產品,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抽檢不合格率分別為1.81%、1.24%、2.03%、1.38%、0.31%、0.16%。與去年同期相比,方便食品、水果制品等21類食品不合格率有所降低,飲料、茶葉及相關制品等11類食品不合格率有所上升。
從檢出的不合格項目類別看,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問題,分別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31.73%、26.19%、17.08%;質量指標不達標問題,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7.27%;有機物污染問題,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6.65%;重金屬等元素污染問題,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5.97%。
瀏覽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在公示公告一欄中,公布的對食品抽查結果最多、抽查次數最頻繁,而在抽查結果中,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和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屢查不絕,在食品不合格原因中出現頻率最高。
在對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監管的前提下,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和農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依然屢查不絕,嚴重威脅著人們食品安全。
“其實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微生物等3類問題一直是食品安全的‘頑疾’,不僅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全球來看同樣如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曾指出。
施用農藥化肥惡性循環導致源頭污染
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雖然呈現負增長狀態,但化肥消費量依然處于世界第一位。
農戶為了提高產量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地堿花、板結,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為了保住產量,不得不繼續大量使用化肥。過度使用化肥等投入物,可能導致化肥、農藥殘留積累等,也造成初級農產品食品安全隱患。
專家認為,農民為了節約勞動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是導致農產品質量差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中的化學物質用量越來越多,銷售的農藥平均每年170萬噸,而且一些農藥多數是國家禁止使用的。
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不合理、不規范,嚴重污染了土壤,初級農產品生產的土壤、場地、環境的變化,給農產品源頭安全帶來風險。養殖過程中亂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導致這些藥物大量殘留在動植物體內,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容易在植物機體內殘留的農藥稱為植物殘留性農藥,如六六六、異狄氏劑等;易于在土壤中殘留的農藥稱為土壤殘留性農藥,如艾氏劑、狄氏劑等;易溶于水,而長期殘留在水中的農藥稱為水體殘留性農藥,如異狄氏劑等殺蟲效果好,見效快,被大多數農戶大量施用,結果使病蟲害產生了抗藥性。當有了抗藥性的病蟲害又在危害田間的蔬菜時,就施用更大的藥量來防治。如此惡性循環,蔬菜的農藥殘留就會大大增加。更嚴重的是有的農戶還違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農藥,用藥后,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還未到就忙于上市,造成嚴重的農藥污染問題,成為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威脅。
環境污染導致的食物源頭污染
目前中國由于在重金屬的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等進入大氣、水、土壤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
重金屬在大氣、水體、土壤、生物體中廣泛分布,而底泥往往是重金屬的儲存庫和最后的歸宿。當環境變化時,底泥中的重金屬形態將發生轉化并釋放造成污染。重金屬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具有生物累積性,可以直接威脅高等生物包括人類。
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在藻類和底泥中積累,被魚和貝類體表吸附,產生食物鏈濃縮,從而造成公害。
專家指出,農產品的質量與人體健康甚至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目前, 種植者、消費者的法律和責任意識仍然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以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兩大民生問題。解決食品安全的治理問題必須跳出食品安全問題本身。初級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解決依賴性非常強。土壤、水、大氣等環境要素的污染成為影響初級農產品食品安全生產的主要原因已獲共識。